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中國佛教建筑”網絡公開課走紅
近日,佳木斯大學的沉浸式教室里迎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名師見面課,主講老師是來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王貴祥教授。王教授先后師從莫宗江與吳煥加兩位教授,從事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較研究,學術研究貫穿中西方建筑歷史與理論。與傳統課堂不同的是,本次見面課是依托智慧樹的跨校直播互動網絡,以直播的形式面向全國各地的學子。這樣的形式使這次題為“中國佛教建筑”的講座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依托現代科技發揚光大的時代特點。
本次見面課,佳木斯大學的副校長趙寶江、教務處副處長李維剛、教務處科長于峰到場觀摩支持,除此之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教務處孫默蘭、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杜群、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科長姜春濤和另外5位老師也慕名而來,參與全程學習。在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面前,每一所大學都在積極努力著。
佛教對于中國人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物質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切在中國的建筑上都有所反映,并且集中地表現在中國的佛教建筑上。所以,王教授說,了解佛教建筑就了解中國建筑史,佛教建筑是我們中國人應該知道的重要老家底。我國的佛教建筑覆蓋時代最廣、類型最多、保存量也最大,短時間內難以詳盡地闡述這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色,所以,王教授分綱挈領地解說了中國佛教建筑的格局變化和遺存情況。
在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佛教建筑經過一代一代經驗的累積,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豐富起來,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遺產。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由于不同的社會需要,不同的技術科學進步,佛教建筑也同其他建筑一樣,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結構布局和不同形式、風格。王教授強調,佛教建筑一個最重要的類型,也是我們最要關注的是木質的佛殿建筑、佛閣和佛塔。他還分享了梁思成老先生在抗戰時期尋找木質結構佛殿的故事,當時日本人斷言中國最早的木質建筑不會早于遼宋時期,梁老在抗戰前夕,循著敦煌壁畫上的路線,騎著毛驢一路顛簸,在山西太原尋到一處唐代佛殿時,北平城已經淪陷了。梁老先生不惜冒著戰火尋找遺存古建筑,甚至將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國古建筑研究上,為中國建筑、中國文化在世界上能夠獨樹一幟做出重要的貢獻。前人精神激勵后人,梁老先生的精神也深深鼓舞了來自全國76個學校逾1.5萬的選課學生。
在隨后的師生互動環節中,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河南中醫藥大學以及佳木斯大學的學生在沉浸式教室里就佛教建筑保護、地方文化對佛教建筑的影響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更多學生則以微信提問、彈幕的形式參與線上互動,共同探究佛教建筑,乃至中國古建筑的過去和未來。
據悉,本次見面課是智慧樹平臺上共享學分課《中國古建筑文化與鑒賞》的第二次直播課,是在視頻教程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講解。該課程由清華大學和智慧樹聯合出品,由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擔任學術總策劃,以混合式的形式面向全國學子,傳授中國古建筑知識文化,提高大家的民族自信,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中國 佛教 建筑 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