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周桐宇:別把“好經念歪了”
在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個橋段:京州市光明區信訪辦的接待大廳高懸著“陽光信訪”的標語,接待窗口卻設計得頗為古怪,令前來辦事的群眾站也不是,蹲也不是,外加工作人員態度冷漠,有些群眾本來攢了一肚子的話,只好草草說幾句了事,離開時腰酸腿疼、苦不堪言。這件事最后還是市委書記和省委書記先后過問后才得以整改。信訪制度的立足點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立場,是疏解民困民怨的渠道,在光明區卻被活活“念歪了經”。
好的制度和政策往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取得輝煌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些政策在出臺時被社會寄予厚望,有關執行部門也確實花了不少力氣,但就是如同水中月、鏡中花一般,優良的種子難以開花結果,令人干著急。啥問題?政策推行過程中遭遇了“落地難”。
如同光明區的信訪接待窗口一樣,有些問題大家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有切身感受。比如,國家一直以來強調中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要強化青少年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但是我們依然會聽到孩子們抱怨: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體育活動時間頻頻被文化課擠占。又如,國務院早就發布過文件,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強調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要做到與國企“一視同仁”??墒俏覀兛偰苈犅勊狡蟊г棺约菏艿搅瞬还?。有私企甚至表示很多項目“就是為國企量身定做的”。
人們對政策落地的期待如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望眼欲穿;也像打贏了官司無法執行,著急上火;更像遲遲無法兌現的諾言,容易產生怨念;時間長了,不由懷疑自己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假政策”。
在民生、就業等多個領域也不乏政策“不落地”“落地難”的現象存在。例如,為了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提出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有關部門也相繼出臺試行辦法,但很多地方仍然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這筆“救命錢”還在沉睡中,事故受害人的權益仍得不到有效保障。又如,政府為鼓勵“雙創”,出臺很多利好政策,企業在了解政策后,找到相關部門要求享受優惠政策,但具體執行人員卻以“未接到文件”為由來搪塞推諉,不肯擔責。
政策得不到落地實行,是對政府公信力、軟實力的削弱。政府的有效管理不僅僅依靠國家機器,更來自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公信力。這種公信力使百姓相信政府切實在辦好事、辦實事,而百姓的信任就會轉化成我們在管理時的“軟實力”,對我們的管理起到鞏固的作用。假如百姓不能感受到政策紅利,那么難免會影響對政府的信心。
解決政策落地難,需要抓住關鍵、多措并舉。一是盯住“接地”干部。政策制定之后,關鍵在于干部?;鶎痈刹恐苯記Q定著政策的執行情況。就拿光明區的信訪窗口來說,這個設計的“始作俑者”是大貪官、原副市長丁義珍為了攔截民意所出,這個行為本身就與國家設立信訪制度的初衷相悖。而區長孫連城在發現問題后并沒有主動作為,而是在省委書記和市委書記嚴厲督促后才整改。因此,政策的執行情況,應與責任人的晉升和職位關聯,追責是確保工作完成的托底措施;二是經常性“回頭看”。對于政策的落地以及實施效果要由相關部門建立評估機制,落實跟進監督和考評。政策執行情況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落地”,應該聽聽監督者怎么說。這樣的機制對政策執行者有很強的鞭策力,不容其自我赦免;三是建立政策的反饋調整機制。有些政策可能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確實一時難以落地。對此,要及時反饋和調整,而不是任其擱淺,更不能互相推諉;四是加強政策的宣傳講解。政策的不落地、落地難,也有企業知曉不夠充分、理解不夠清晰的問題,所以要加強面向市場主體、基層群眾的政策宣傳與講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苯鉀Q政策“落地難”,要從小處、細處著眼。往大了說,有助于治國安邦,提升執政能力,推動國家發展;往實了說,有助于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解決問題;往遠了說,有助于凝心聚力,贏得民心。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威達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政策 落地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