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揭秘蕪湖鐵畫匠人絕技:一片羽毛千百次雕琢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 楊月)蕪湖是歷史上知名的冶煉之鄉,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鐵,在刀耕火種的冷兵器時代,曾作為武器和生產生活工具的原料,備受推崇。建國初期,眾所周知的“蕪湖三刀”就是指產自蕪湖的剪刀、菜刀和剃刀。
如今,在工匠們的手中,鐵化作了“蕪湖鐵畫”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化作了走向世界的奇瑞汽車的堅固車身,化作了“中國制造”的錚錚鐵骨。
而在蕪湖鐵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葉合的眼中,鐵,不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更淬煉著力與美的精妙結合。
困境:喜歡鐵畫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鐵鐵可柔。千門揚錘聲不休,百煉精鏤過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湯鵬之技古莫儔。”這是清代乾隆年間流傳在蕪湖的《湯鵬鐵畫歌》。蕪湖鐵畫起源于宋代,清康熙年間在發達的冶煉工藝影響下,姑孰派畫家肖云從和鐵畫藝人湯鵬經過磨礪與創新,創造了獨特的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以錘作筆、鍛織成畫。汲取了國畫構圖法的精髓,兼采用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特點,經錘打焊接制成,歷史上曾頗有盛譽,年輕人以此為雅事,喜歡這種工藝的人非常多。然而在現代,由于顏色過于素淡、規模化生產難度大等原因,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面對這個困境,葉合坦言,既然這么多人喜歡鐵畫工藝,但不喜歡顏色,那么能不能革新一把?“鐵畫要有一個大的概念,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形式,沒有市場,談不上傳承,打得很辛苦,無人問津,哪有年輕人愿意傳承?有市場就有財富,有財富就有人來學習,鐵畫自然就傳承下去了。”他說。
陳設于人民大會堂接待廳內的巨幅傳統鐵畫——《迎客松》,由葉合與其他工匠集體制作完成。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說干就干,因顏色太素而不適合現代裝飾?葉合開始想辦法,大膽把鍛造鐵畫的技藝延伸到金、銀、銅等金屬材料方面,經過多次嘗試,成功地手工鍛造了金屬雕塑、銅浮雕、銅寶塔以及銅佛像系列,作品獲得“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金獎。1993年,由他主持開發的新產品“蕪湖金畫”,作為國禮由李鵬總理贈送給國際奧委會考察團成員,讓“蕪湖鐵畫”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新的形象走向了全世界。
“經過創新和改良,大家就更喜歡了,愿意收藏和購買,一有市場,學藝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在葉合看來,創新是鳳凰涅槃,更是浴火重生。
編輯:梁霄
關鍵詞:揭秘 蕪湖 鐵畫 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