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房企拿地熱情不減 背后有三大因素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拿地最多的25家企業合計拿地金額達到4942.56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拿地最多的25家房企合計拿地金額2549億元上漲了94%。其中,碧桂園拿地金額達到527.22億元,排名房企拿地金額第一位,保利地產、中海地產分別以454.8億元、413.38億元緊隨其后。
盡管2017年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加碼,但并不能阻擋房企拿地的熱情。從拿地結構來看,品牌房企一線城市拿地占比達兩成,二線城市拿地占比50%。筆者認為,房企在調控期大肆拿地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因素考慮,一是彌補土地庫存不足,二是中型房企拿地謀發展將企業做大做強,三是大型房企謀劃轉型升級。
土地對于房企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基礎資源。沒有適量的土地庫存,房企的發展將會處于被動狀態。因此,房企會通過各種渠道彌補土地庫存不足,而中型房企為了自身發展也需要有較為充足的土地儲備。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上海)城市土地展上,來自南京、合肥、無錫、揚州等近30多個國內熱點城市的千宗擬上市地塊集中參展。此次土地展共吸引了350余家品牌房企報名,中國房地產前200強開發商基本上全部出動。房企對拿地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與限購、限貸、限賣等調控措施相比,對土地供應進行量化管控無疑更具威力。4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共同簽發《關于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這是自北京開啟全國樓市調控升級以來,兩部委首次出臺的全國樓市調控統領性文件。《通知》中要求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別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去庫存任務重的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
專家認為,這種量化的指標對地方政府的供地更加有效率。因為很多地方土地不是有地就能供應出來,因為供地周期比較長,比如年度計劃,政府的土地儲備、到“七通一平”將生地變為熟地,再到出讓、開發,開發還需要企業報建等。這其中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供地進程。房企從自身發展角度考慮,也會盡可能的多拿一些土地作為儲備。
兩部委下發《通知》的第二天,北京市率先發布《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和《北京市2017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明確未來5年北京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今后其他城市也會仿照北京市的做法將土地供應計劃公之于眾。
土地是房企的戰略資源,各類型房企都不會等閑視之。對于大型房企來說,拿地進而推進企業與中國經濟一道轉型升級是目前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4月28日,萬科在廣州的一場土地拍賣中,以36億元的總價擊敗其他20余家房企,拿下了白云區和黃埔區兩宗住宅用地,其中自持面積超過50%、總配建面積達2250平方米。萬科方面稱,“拿地是為了踐行城市配套服務商理念,推進泊寓、養老、商業、醫療、教育、產業辦公等拓展業務,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保利地產認為,從房子居住屬性出發、結合行業發展階段和本輪調控導向,行業發展模式將更為多元,除傳統住宅、商業開發外,滿足居住需求的文娛、休閑、產業等城市配套產品開發及相關服務提供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金地集團認為,中國的經濟未來必然依托于實體經濟,而以產業地產為代表的新型地產業務,正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區域產業發展服務的基石,這是與中國經濟的未來一致的發展方向。產業地產不僅僅是一個重資產的拿地開發的過程,更是運營、服務和產業轉型升級生態圈構建的過程,通過價值創造驅動企業發展。
其實,房企拿地與鋼鐵廠囤積鐵礦石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身的穩健或激進運營而做出的選擇。對于房地產業來說,未來需要適應這個行業的長效機制,但目前這個機制仍在構建中。因此,房企需要在這個過渡或升級時期最大化地實現自身發展或轉型,否則將來生存或許都會成為問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房企 土地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