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具有搜集、保護、修復、科研、展示、教育和娛樂等功能,既有實物形態的建筑物和構筑物,也有資料形態的精神產品,具備多重審美、教育功能。如美術館可以向觀眾全方位地展示藝術歷史,抗日歷史博物館可以讓觀眾知悉抗戰的全過程,一些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了科學發展的軌跡,地區性和特別專題博物館則形成專門史通道。
一個城市的發展與其自身歷史分不開,而博物館正是立足某一地域、某一領域、某一行當、某些人物,忠實地記錄著歷史文化信息。這些歷史文化信息,講述著曲折故事、承載著民族氣節、展現著精神原鄉。開拓和挖掘這些歷史文化,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弘揚英雄氣概、繼承文化血脈,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無論是歷史類、藝術類博物館,還是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博物館,只有對社會開放,與公眾積極互動,才能真正在當下“活”起來。博物館免費對民眾開放,至少有三大好處。首先,能讓相對靜止的歷史文化傳統成為活水,進入大眾的心田。歷史的力量是巨大的,讀史可以明智,相信民眾通過對博物館實物的參觀,能獲得身臨其境的效果。其次,能讓科學與藝術切實提升大眾生活品質。科學博物館會讓民眾眼界大開,藝術博物館的文化傳遞能讓民眾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的博物館文化已成為培養民眾文化氣質的重要依托,值得我們借鑒。最后,民眾的參與對收羅更多的陳列品,形成博物館與民眾的良性互動有重要意義,能有力促進博物館的傳播方式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免費開放,產生了很好的效果。當然,博物館的開放不僅是免費開門迎客而已。針對現代人習慣碎片化閱讀和讀圖的實際,要把博物館涵蓋的內容與民眾的欣賞習慣結合起來,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手段,讓觀看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豐富、更多元的歷史文化信息。故宮博物院形成文化現象的文創產品,北京龍泉寺確立虛擬漫畫形象“賢二”以傳播佛教文化的做法,值得博物館確立主題文化時效仿。倘若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能成為開放的文化窗口,其帶來的文化效力必然長久而巨大。
(作者:戴榮里 系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