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品鑒收藏品鑒
文物上母子同框的溫馨畫面
5月14日是母親節,人常說舐犢情深,心思細膩的古人以動物喻人,創作出許多表現母子溫情的藝術佳作,這些文物如今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一些還成為拍賣會上的貴客。
商代子母象尊
經常看《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象群中母象對小象關懷備至,即使某只小象與媽媽走失了,其他有能力的母象也會將這只小象視作自己的孩子來撫育。美國弗瑞爾美術館藏有一件商代子母象尊,這只子母象尊模擬象形,高17.2厘米,長21.2厘米,寬10.6厘米,由容器和蓋兩部分組成。容器為母象造型,它肥碩豐滿,長鼻高舉(母象鼻子中空,兼為尊的流),四足堅實,尾部有立體紋飾,周身布滿繁復優美的裝飾花紋,有獸面紋、夔紋、四瓣花紋,以云雷紋襯托,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母象背部有一橢圓形口,口上有一蓋,蓋上鑄有一站立的小象作為蓋鈕,其造型與母象相同,只是體形略小。
我國黃河流域在殷商時期尚有象群分布,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服象”與“服牛乘馬”的意思相同,就是通過馴養以利用象的力量。象尊是商代常見的酒器,著名古文字學家容庚曾在他的著作《商周彝器通考》《殷墟青銅器通論》中提到三只象尊,其中就包括這只子母象尊,容庚認為其出土于湖南。可惜的是,這三只象尊均流失海外。1975年,湖南醴陵縣仙霞鄉又出土了一件象尊,其較美國的子母象尊更加精美,盡管這只象尊蓋已缺失,但可以想象其上或也有一只可愛的小象存在。
東漢子母陶熊
熊是位于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之一,但熊在幼年時期十分膽小,不具備攻擊性且生存能力極差。出于本能,母熊總是與小熊結伴而行,在保護其安全的同時傳授其捕獵技巧。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東漢時期的子母陶熊,它出土于河南輝縣漢墓,屬于隨葬玩具。這件子母陶熊極富動感,工匠捕捉母熊、子熊各自的動作,將其中最具神態特征的瞬間加以表現。只見母熊后足站立,前腿伸張,頭部昂起,似在吼叫,神情緊張;子熊則深藏于母親腹下,四足站立,頭頸后揚張望母親。子母熊通體有紅色彩繪,由于年代久遠剝落不少,但依然保持其生動傳神之風貌。
漢代時,野生熊廣泛分布于山地叢林地區,常常是貴族們狩獵的對象,《史記》中有漢武帝“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諫之”的記載。同時,漢代人也十分崇拜熊的力量,許多人為幼子取名為“熊”,寄望其長大后勇猛無敵,如漢光武帝劉秀有一個玄孫就叫劉熊,曹操也有一個兒子叫曹熊。熊的形象大量存在于漢代文物中,比如咸陽博物館就有一只十分精美的漢代小玉熊,其形象憨態可掬。此外,西安市西郊王家巷出土的銅釜,其三足也是三只背扛釜底的熊;西安市大白楊村出土的銅壓袖造型為“熊虎斗”;漢中市出土的紅綠釉桃都樹陶座上雕塑有一蹲熊;揚州印江甘泉老虎墩漢墓還出土過一只白玉飛熊硯滴。
五代子母獅壺流
獅子是天生的獵手,成年雄獅的領地意識非常強,因而對幼獅極具威脅,為此,母獅總是與小獅子寸步不離。我國古人心中獅子的形象多來源于傳說和人們想象,它們與現實中的獅子相差甚遠,唯獨母性格外寫實。古代文物中不乏母獅撫弄幼獅的雕刻,而母獅哺乳的造型卻不多見,大名鼎鼎的青釉提梁倒灌壺上就展現著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
青釉提梁倒灌壺為我國五代時期的重要文物,它于1968年出土于陜西省彬縣,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青釉提梁倒灌壺通高18.3厘米,腹徑14.3 厘米,足徑8.7厘米,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象征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臥著的圓眼短嘴的鳳凰,而壺嘴則為一張口側臥的母獅,一只幼獅正在它身下吮吸乳汁。倒灌壺的奧秘在于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時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為盛滿;使用時正置,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所以底部雖有孔但滴水不漏。倒灌壺利用了“連通容器內液面等高”的物理學原理,它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睿智巧思。
青釉提梁倒灌壺屬于耀州窯精品,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八大名窯之一,它始于唐,興于宋,衰落于明,以生產工藝精湛的刻花青瓷馳名中外。五代時期耀州窯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聯系到青釉提梁倒灌壺的別致造型,有學者認為其或為仿照唐代金銀器制成,且具有西域風格。
無款《子母猴圖》
猴子的許多行為與人相近,母猴時常懷抱小猴,并與其玩耍;小猴若不幸夭折,母猴會緊抱小猴的尸體,不允許其他猴子靠近,也不忍拋棄。
2011年6月,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無款的《子母猴圖》引起了業界的關注。該圖為水墨紙本,縱92厘米,橫46厘米。圖繪一母猴呈側蹲式扭首坐立,閉嘴抿鼻雙眸炯視,神態安詳而嚴肅,似在眺望遠方。子猴躥于母猴背上扭頭張望,右爪欲撫摸母猴臉部;母猴右爪則緊拽小猴尾巴繞壓住子猴小爪,母猴左手回曲向后似在托舉小猴臀部。此作構圖奇特,刻畫準確生動,特別是把小猴子的調皮勁兒刻畫得入木三分,顯示出畫家的精湛技藝和匠心獨運。此圖雖無圖名,又無款識,但應系畫壇高手所作。
《子母猴圖》共鈐有十一枚鑒藏印,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正上方所鈐的“天歷之寶”朱文大方印,此印系元代元文宗圖帖睦爾的收藏印,說明此作曾經元內府收藏。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元代內府收藏的書畫名作雖不及宋代多,但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機構,在不到一個世紀里,對書畫的收藏與鑒辨卻并不遜于其他各朝代。元內府書畫收藏的主要來源是接收金及南宋內府的收藏,當然也有一些是“四方收納”而來的,這或許正是此無款、無家、無名的“三無”畫作能被視為佳作而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郭峰整理)
編輯:楊嵐
關鍵詞:母子同框 母親節 文物上的母子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