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復旦有14位“教授級”輔導員 特殊身份利于開展工作
共同經歷成為師生交流的基礎
與丁澦相比,1979年出生的副教授皮妍是位輔導員“新兵”,半年前剛成為2016級博士班的輔導員。作為細胞遺傳學領域的副教授,原先她的日程,除了教學上課,就是在實驗室。如今在每周8個課時之外,她會留出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學生寢室,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電話溝通。問她會不會太忙了,皮老師笑開了:“不會啊,班上100多個學生,有的是在職讀研的,年紀比我大,交流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相互學習。”比如她給本科生上課時需要用到果蠅,而她帶教的博士班里,學生李松凌的專業研究領域正是果蠅,給她提供了很多養蠅秘訣,便于觀察果蠅。
而在這些“歡樂”之外,也有些許“沉重”。讀博之初,理想中的學習環境與現實不同、因學習和研究壓力大而焦慮……這些在研究生中并不鮮見的問題,也是皮妍的關注重點。半年來,她與有“專業焦慮”的學生深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怎樣與導師更好地溝通,怎樣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科研上、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共同語言,成為雙方深入交流的基礎。
擔任生科院2013級博士班輔導員的張雪蓮副教授,已經在這個特殊的思政崗位上工作了10個年頭。“博士生是一個不一樣的群體,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已經確立,可能需要的不再是引導者或管理者,而是傾聽者。要傾聽他們生活的苦悶,關注他們科研中的困惑,分享他們收獲的歡樂。特別是在他們感到壓力過大時,要多一些鼓勵,給予他們理解和分擔。”這是張雪蓮對這一職責的感悟。
特殊身份更利于開展學生工作
“我不是一個專職的輔導員,作為生科院的教授、分子人類學課題組長,我這種身份,反而能做一些其他輔導員不能做的事。”有著輔導員身份的博士生導師李輝教授說。
在他看來,博士生班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的學生事務以外,往往還要涉及到博士生與其導師之間的關系協調。一些專職輔導員往往畢業不久,不了解情況,工作中可能遭遇瓶頸。他更明白,學院推薦自己擔當博士班輔導員的初衷,是努力做好學生的知心朋友,做好學生的代言人,努力為學生的學業發展而奔走。
為了便于和學生談心,李輝把辦公室改成了一個溫馨的茶室,備上了多種茶飲。李輝坦言:“一些惡性的事件,往往是因為學生發現沒有可以傾訴的人,致使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輔導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
他班上有一位女生,因為讀博的方向與原專業差異較大,起步較慢,找到李輝訴苦。李輝與她的導師反復溝通:如果學生和導師之間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特別不合適,磨合的企圖就會是徒勞的,對雙方都無益。導師同意了該生轉實驗室的要求。在同系另一個實驗室開始新工作后,這位學生的研究進展非常順利。“輔導員一定要做好學生的知心朋友,要真正地愛學生,為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學業的發展考慮。”
在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復旦大學在機制上明確導向:讓從事教學科研的老師擔任輔導員,全方位地了解學生,同時也支持和鼓勵在讀博士期間有輔導員經歷的學生畢業后走上教學科研的崗位,真正地讓思政育人的意識融于教師心中。校黨委研工部介紹,校內研究生學工隊伍一直以少量專職輔導員為骨干、以青年教師兼任輔導員為主體、以人才工程隊員(在讀學生)為生力軍,專兼職結合,梯隊合理。最新統計顯示,兼職的“教授級”輔導員有75人,在研究生輔導員隊伍中占近四成。
編輯:梁霄
關鍵詞:復旦 特殊 身份 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