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彭芝:做好教育幫扶這篇大文章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劉彭芝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政府主導、政策支持是關鍵。同時,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特別是讓發達地區具備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幫扶欠發達地區的薄弱學校,對促進教育公平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教育幫扶是一篇知行合一的大文章,需要長遠謀劃、堅持不懈。
不管做什么事,只有帶著真心真情去做才能做好。教育幫扶也不例外,需要幫扶方有責任心和積極性。在發達地區優質學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幫扶的重要主體,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涵養仁愛之心、濟世之志,帶著真心真情去進行教育幫扶。我國是教育大國,有著悠久的崇文重教傳統,許多教育家都懷有促進教育公平的理想抱負。遠如孔子,是他實現了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轉變,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為后人詮釋了推動教育公平的真諦。近如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他們都曾深入窮鄉僻壤,奉獻于鄉村教育、大眾教育,致力于促進教育公平,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發達地區優質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心中有大義、肩上擔責任,盡最大的努力投入教育幫扶,在教育幫扶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凡事要立其大、取其上。搞教育幫扶首先要讓被幫扶的學校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豐子愷在紀念他的老師李叔同時說,人活在世上,有三種生活: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靈魂生活是指心靈的凈化和美化,教育事業就是凈化和美化靈魂的事業。今天,發展教育事業絕不能局限于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而且要讓學生涵養美麗的心靈和高尚的靈魂。因此,教育幫扶首先要切實提升被幫扶學校的教育理念,將這個作為重要目標。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才能培育出更多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還應看到,做任何事情,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注重具體操作。教育幫扶,關鍵在幫扶。幫扶不是替代,更不是包辦。對幫扶者來說,替代、包辦既無這個能力,更無這個必要。在長期的教育幫扶工作中,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教育幫扶要抓住重點、固本培元。應將教育幫扶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放在校長和教師培訓上。幫扶一所薄弱學校,最直接、最長效的途徑是培訓校長和教師,讓他們的教育理念、業務素質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這是“授人以漁”,是最有實效的教育幫扶。再如,教育幫扶可以殊途同歸、百慮一致。傳統的教育幫扶多是優質學校派教師去支教,這個辦法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應繼續堅持。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幫扶也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途徑和方法。只要有助于教育幫扶,各種技術和方法都可以用,實現殊途同歸、百慮一致。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1+1慕課教學”項目,利用網絡把優質課程、講義、學案同步直播或錄播到200多所貧困地區的學校,有效提升了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
教育是成風化人的事業,需要久久為功。教育幫扶也是如此,不能只作短期計劃,而要有長遠謀劃。只要還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優質學校就有開展教育幫扶的社會責任。教育幫扶不能靠一時的激情,而需要長期的努力。教育幫扶難在堅持不懈、貴在堅持不懈,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干勁和韌勁。只有這樣,才能把教育幫扶這件惠及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辦好。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幫扶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