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科技資源加速融合 深港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22日至23日舉行的“首屆前海深港合作論壇”上,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多位專家表示,深圳與香港的科技資源正加速融合,一個國際化的科技創新中心已初具規模。
“在科技創新方面,深圳與香港各有優勢,成為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需要雙方資源的深度融合。”參加論壇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湯復基說。
近日,一個由深港兩地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超納鎂合金材料。團隊負責人、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呂堅表示,該材料可用于制造生物降解植入材料,一些需要在體內植入醫療零件的病人,在未來或許可以避免通過第二次手術取出零件。
與呂堅的團隊一樣,香港和深圳的研究人員共享科研資源、共同攻克科學難題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來自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在深圳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產學研合作。目前,六所香港院校累計在深圳聯合培養各類人才9211名,設立科研機構72家,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269項。
“科技創新最關鍵是人才,要讓深港兩地的人才流動起來,就能激發出巨大的動力。”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湯曉鷗在論壇上說。目前,他牽頭組建了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聯合實驗室,為深港兩地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合作的平臺。
在基礎性、學術性的科研資源共享之外,著眼于產品落地的實用型創業平臺也成為兩地科技創新“互通有無”的重要渠道。
畢業于香港大學的李德豪2004年發明了一套云端容災審計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自動對客戶數據進行備份和審計并保存在云端。然而,李德豪在香港的創業之路并不順利,由于拿不到投資,客戶也很少,他一度到了要靠賣房來支持創業的地步。
2014年12月,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立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這是一個支持內地與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的孵化器。自2015年8月入駐以來,借助深圳在產業基礎、創業氛圍、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李德豪的產品在內地已擁有超過70家客戶,公司業務擴展到佛山、南京、上海等地。
在論壇上,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表示,深圳擁有硬件和產業優勢,內地市場足夠龐大,而香港創業者正在尋求產業落地機會,兩地的優勢正在結合。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成功孵化香港創業團隊86個,目前在孵香港團隊53個,半數獲得了種子輪、天使輪及以上融資,融資金額接近2億元人民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在科技創新的源頭——青少年科學教育方面,深港兩地科教資源正進一步融合。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市南山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將為粵港澳三地的中小學科普教育提供更多科研資源支持:一方面開設博士課堂、機器人課程等科學教育課程;另一方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與研學活動,探索科學教育的新模式。
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畢亞雷介紹,香港培正中學、澳門培正中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學校是該基地的首批參與學校。而在未來,中科院的資源將覆蓋粵港澳三地超過100所中小學校,促進粵港澳青少年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香港的國際化創新環境和發達的服務業與深圳的產業、投資等優勢要取長補短,實現設施互通、人才共享。深港兩地要抓住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的契機,推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建設,讓科技資源的融合更加深入。”湯復基說。(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科技資源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深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