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在直面挑戰中穩步前進 從破解難題看中國經濟年中基本面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在直面挑戰中穩步前進——從破解難題看中國經濟年中基本面
新華社記者何雨欣、王優玲、李延霞
行至年中,中國經濟“穩”的格局在鞏固,“進”的態勢更明顯,而這背后則是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主動破解深層問題。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破解一個個難題中實現蛻變的。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才能最終抓住機遇,贏得主動。
難中有“機”: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7月8日,隨著山東濟鋼集團有限公司一座1750立方米高爐出完最后一爐鐵水,這家擁有59年歷史的大型鋼鐵企業在濟南的鋼鐵生產線全線停產。
濟鋼在這場“壯士斷腕”的去產能之戰中,一方面將多方拓寬安置渠道,分流安置職工近2萬人;一方面也為深耕城市服務、環保新材料等領域帶來空間。
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濟鋼是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的“難”,是老難題與新難題交織“難”,但“難”中亦有“機”:
把脈大勢,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和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交叉疊加,發展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但如果在多變的環境中牢牢抓住機遇,可以促進經濟的整體躍升;
透視微觀,“高成本”運行仍未有效扭轉,但如果通過更有“獲得感”的減稅清費、“放管服”改革等,可以十分有效地激活市場主體力量;
梳理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之年邁入深化之年,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去產能中,“僵尸企業”退出帶來債務處置等難題;去杠桿中,金融體系尚需與實體經濟有效對接;補短板尚需進一步調動市場力量……但改革一旦取得突破,就會為經濟運行實現穩中向好發揮關鍵作用,提振發展信心。
發現難點才能破解難點,迎難而上才能贏得先機。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說,從今年的去產能看,多家大企業進行了重組整合,在國家區域發展的整體布局下,這種整合恰恰為區域協調發展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去產能雖然是個痛苦過程,但通過主動、動態的調整產能,促進了產業鏈間的重組和優化,促進經濟結構優化。
難點恰恰也是突破點和著力點。闖關奪隘的過程,也是提質增效的過程。
“很多難題都源于當前所處的新舊動能轉換期、經濟結構調整期。”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說,主動加快培育新動能、加快轉型步伐是破解很多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難中有“解”:重中之重在改革
從今年3月申請,到5月中旬完成核準,遼寧海航實業有限公司投資2億多元的一處碼頭項目兩個多月完成了審批。“放在幾年前,可能要花一兩年時間。”公司總經理劉永兆說。
為企業“松綁”,為市場“騰位”,“放管服”改革打開了一扇扇活力之門。
“中國經濟發展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必須用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要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如是說。
破解難題,重中之重在改革。
在激發企業活力上,今年以來,改革集中發力,加快電力、油氣體制改革,理順能源價格,在生產前端促進企業減負;再次推出萬億減稅降費計劃等,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今年以來,我國在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更加注重與其他領域改革互動,啟動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改革方案相繼落地,創造了新的制度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于改革、難點在于改革、突破點也在于改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之鑫說。
在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上,包括“放管服”在內的一系列旨在營造公平便利市場環境的改革舉措,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向縱深,推動新經濟、新動能加快發展,帶動傳統動能改造提升。
“重點領域改革‘一子落’,帶動經濟棋局的‘全盤活’。”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說。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期向有關國家政府提交了首份《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效顯著”。
改革的不斷深化,也為諸多難題找到最佳解題思路。
難中有“進”:中國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
江西鷹潭江南銅業生產車間內,企業自主研發的鱗銅球生產設備開足馬力。而就在前幾年,這里還積壓著上千噸粗銅產品,較長時間處于半停產狀態。
“公司重現生機,與鷹潭銀行業成立債權人委員會、大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有很大關系。”該企業銷售總經理徐一特說,債委會成立后,各債權銀行通過降息、穩貸等政策,對企業的授信增加了2億元,企業研發有了資金支持,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不僅是債委會,落實差異化信貸政策、開展市場化債轉股等創新舉措的出臺,一方面有利于化解風險,一方面有利于支持企業。截至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下降0.7個百分點。
不可否認,在金融領域還有一些風險,但從不斷傳出的信號看,風險點正在逐一發現,也在采取措施化解。
越是難的領域,首當其沖取得突破與進展,越會力促中國經濟整體“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深入推進,牽引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統計顯示,截至5月底,鋼煤去產能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4.8%和65%;商品房待售面積5月末同比下降8.5%;生態環保、農業、水利等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創新力量正不斷挺進,讓經濟內生潛力不斷釋放——
從國產大飛機首飛,到“復興號”標準動車組首發,上半年中國制造亮點頻現,一系列數據彰顯中國經濟正在告別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老路,深耕創新土壤。
新動能正加快躍進,讓經濟迸發新生機與新活力——
今年前5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50.4%,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20.8%。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產業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新服務模式不斷出現。
“老問題一時去不了,新問題也會如影隨行,關鍵是要保持信心和定力,用發展來化解問題。”張連起說。
中國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始終堅持推動發展,不畏艱難與挑戰,積極主動作為,就能化危為機,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經濟 中國 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