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90后制扇師:每天練功十小時 指間重現折扇古風
由竹到扇工序至少三十道
“京扇子”店面里,造型各異的折扇或展開或合攏,靜靜地擺在柜臺上。不少“行家”顧客不看成品,而是直奔手工扇區,沒有扇面,用斑竹等上好品種竹子手工制成的扇骨格外精致,它們都出自石國富之手。
工作臺上,造型刀、刮攆刀和耪碼成一排,精挑細選來的竹片經過斷料、造型、烤火等一系列工藝,才能變成扇子最兩側的兩根“大邊”和中間的十六根“小骨”,刨光后再燙釘,才做出一把有品質的扇骨。整個工藝流程全下來,少則三四天,多則一周。
“一把扇子看上去簡單,但單從選材到制成扇骨,起碼有三四十道工序。”平時寡言少語的石國富說起扇子,靦腆的臉上泛起自信。“畫虎先畫骨,識扇先識骨”,石國富就是專門制作扇骨的。但在三年前,他都未接觸過做扇子這個行當。
“父親是木匠,小時候我對木工活兒很感興趣,沒想到后來就和竹子打上交道了。”石國富輕輕撫摸著一把剛做好的扇骨,回憶起學徒時的情景。2012年,“京扇子”成立之初,他加入了企業的研發部。看他有木工基礎,刻苦好學,耐得住寂寞,還對制扇工藝有興趣,公司決定選派他到制扇之鄉——浙江安吉學習制扇工藝。而這次深造,使他徹底迷上了制扇技法。
每天練功十余小時
制扇是門細致活兒,工序繁多且復雜,有功底的人學起來最起碼也得三年才能出徒,可石國富半年就掌握了所有工藝,這讓不少同行都覺得驚訝。
“我對做扇子特感興趣,所以學起來就格外投入。”石國富撓了撓頭,眼睛里閃著光。剛學徒時,誰都想立馬操練起扇骨,可石國富最開始接觸的是做扇子特制的造型刀,兩邊是刃兒,中間凹下去一塊,形狀獨特。石國富花了整整一周時間學磨刀,師父還沒讓他碰扇子,“得先從最基礎的竹子選材和處理學起。”
做扇骨,就是刀竹之間電光火石般的碰撞。二十歲剛出頭的石國富收起了同齡人都有的玩心,天天從早7點做到晚6點,一做就是半年,從未間斷。到了一個月的時候,石國富能做出一把像樣的扇骨了,可距離師父的要求還很遠。
“學藝真的很枯燥無聊,心里也有波折,有時候真想從那兒回來。”石國富語氣坦率。但他只要想到自己尚未掌握制扇的全部工藝,又像打雞血一樣地直起身子來,再次沉浸在扇子的世界里。
石國富展開雙手,和很多“90后”的手不一樣,他的手很大,有些粗糙,最醒目的是手上還有好幾個刀疤。“做制扇這活兒沒有不受傷的,膽子大了,敢用刀了,受傷更是難免。”石國富說,他其實并不在乎皮肉傷,他最在意的是,因為竹子特別薄,任何的環節中只要力度稍稍出錯,竹子就會斷掉,材料只能廢棄。“平時制作16根‘小骨’時,總會多一根備用,可我當時總割斷,得額外多備三四根才行。”石國富笑著說,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手上的刀才徹底聽了他的話,他才像老師傅一樣,只需多備一根竹子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制扇師 練功 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