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看多"中國經濟成全球共識
7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1%,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態勢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不少海外主流媒體都對中國經濟“穩增長”“防風險”的表現保持了高度關注并給予積極評價。專家指出,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之初,經濟增速放緩曾一度讓外界產生不理解甚至悲觀情緒。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之下,中國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產業結構平穩調整與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積極因素逐漸積累,國際上“看多”中國經濟的聲音也就隨之增多。
增長穩健風險可控
經濟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中高速區間,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完成了年度目標的66.8%,企業杠桿率與經營成本不斷下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緩中趨穩……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支撐。
對于中國經濟的表現,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經濟上半年同比增長6.9%向人們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即中國政府很好地平衡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與“遏制過度信貸以及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兩個目標,并且有能力維持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穩定。該報同時稱,中國監管機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固經濟基礎的舉措以降低經濟對信貸的依賴。從經濟的表現來看,中國已無需過多顧忌下半年經濟增速回落的風險。
“從歐美國家的歷史來看,沒有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是引發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中國在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促進實體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所以才能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各項目標。”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轉型升級提振預期
《歐洲新聞》網站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繼續超出此前預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產出以及零售業發展也超出預期,這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強韌性。《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稱,中國個人消費形勢良好加上世界經濟復蘇,中國經濟呈現堅挺之勢。這一過程中,個人消費起到了引擎作用。
“一方面,全球經濟雖然有所好轉,但并未真正復蘇,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顯然成為了全球經濟的一大亮點;另一方面,中國面對新常態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強刺激措施,而是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簡政放權、鼓勵創業創新,從而讓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這些背景和事實,既是海外主流媒體準確認知中國經濟的來源,也是‘看多’中國正在成為一種全球共識的重要原因。”權衡表示。
在7月2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概括同樣印證了“看多”中國經濟的理由。他指出,從需求結構看,消費、投資、出口實現了比較均衡的增長,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過剩產能繼續得到化解,適應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行業增長較快,房地產市場調控效果開始初步顯現;從區域結構看,東部地區經濟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中西部地區發展空間在拓展,東北地區也出現了筑底回升的跡象。
行穩致遠底氣更足
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更新內容,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調對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們上調了對于中國2017年增長的預測,這也是明年全球經濟復蘇預計加快的一個關鍵支撐因素。”IMF首席經濟學家莫里·奧伯斯菲爾德這樣評價道。
“看多”中國有基礎,行穩致遠底氣足。對于下半年中國經濟“怎么干”,楊偉民表示,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權衡認為,“現在,中國經濟依然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之下,中國經濟新動能將不斷增強,質量、效益有望繼續提升,‘看多’中國經濟的共識將更加強烈。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共識也將進一步提振世界其他經濟體的信心,進而為世界經濟貢獻更多動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經濟 中國 增長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