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讓“非遺”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杭州新天地集團、杭州淳安縣政府共同宣布,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將于11月在杭州千島湖文淵獅城舉辦。
網絡圖
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提出,要讓傳統工藝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在提升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良好氛圍和背景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近年來著力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并精心策劃召開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
我國紡織業歷史悠久,紡、染、織、繡、印、服裝服飾等傳統技藝底蘊深厚。據統計,在我國已公布的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紡織類“非遺”多達百余項,是“非遺”項目中涉及門類最多、覆蓋面最大、應用最廣泛的一類。
盡管紡織類“非遺”與大眾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但要讓“非遺”產品真正走進現代生活,還需要在提升傳統工藝設計水平、新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多方面下大功夫,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將“非遺”傳承發展的“保護鏈”與紡織工業的“產業鏈”有效銜接,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環境、符合市場客觀規律的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紡織傳統工藝的核心是創造性和個性化的手工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無可替代的特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追求個性化和產品品質正在成為現代社會普遍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紡織傳統工藝也正在從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轉變為以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因此,紡織傳統工藝品要以精工細作、彰顯個性為原則,加快開發不同層次、不同系列、符合市場需求的豐富產品和相關衍生產品,增強紡織類“非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這就需要包括“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工藝者、企業家、設計師、專家學者在內的“非遺”傳承人群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文化+產業+互聯網”的“非遺”傳承新途徑,盡快形成“以文化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發展新模式。
今天的中國紡織工業已具備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豐富的企業資源以及獨特的產業優勢。紡織行業要充分調動知名品牌與企業、優秀的專業設計力量等,盡快完善紡織非遺產品標準體系、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全面提升紡織非遺發展創新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紡織“非遺”遍布各民族、各地區,生產形式靈活多樣。保護、傳承與創新這些傳統手工技藝,把當地居民的手工藝產品帶出大山,提高市場價值,對于促進就業,提高收入,實現精準扶貧,建設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具有重要作用。(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許紅洲)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非遺 紡織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