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文物局:建議非國有博物館"為明天收藏今天"
樹立“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
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目前我國由個人力量舉辦的非國有博物館,大多存在與國有博物館同質化的現象,缺乏互補意識,以個人“古董”收藏為主的占70%以上。同時,展覽傳播效果不佳,簡單地把文物羅列擺放,缺少對展品的詮釋和相關知識的串聯與解讀,有的甚至虛構歷史、缺乏科學精神。
關強以建川博物館為例,建議廣大非國有博物館樹立“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他說,建川博物館搶救性征藏工作的經驗值得借鑒。該館致力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搶救性征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該館奔赴災區征集了上萬件地震實物,其中,“地震后第一只到達映秀的救援沖鋒舟”等7件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們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將目光轉向民俗、藝術相關的主題,填補我國博物館門類空白。”關強說。
據介紹,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在這方面已經邁出步伐。從中醫藥、木石金雕、織錦刺繡、皮影、印染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到鐘表眼鏡、鎖具剪刀、農機農具、老相機、茶葉茶具、徽章證件、郵品貨幣等具有時代印記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成為這些非國有博物館的收藏主題,形成了自己的內容特色。
融入生活,服務公眾生活
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國有博物館不僅是舉辦者個人收藏的簡單展示場地,還應服務公眾生活。關強認為,目前,部分非國有博物館缺乏對公眾需求尤其是周邊社區居民需求的了解,存在“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情況,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也比較單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尚未充分發掘。
在博物館教育功能上,他指出,很多非國有博物館在負責教育的機構和人員設置、博物館教育資源梳理分析、教育課程和教育活動的策劃實施,以及與學校的有效對接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將通過完善新建館培育機制、搭建館藏資源共享平臺,開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非國有博物館、建立“博物館特派員”制度,將非國有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納入文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范圍等措施,幫助非國有博物館切實提升陳列展覽、藏品保護修復、社會教育和開放服務水平。
“此外,我們支持博物館行業組織加強非國有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建設,促進非國有博物館間的溝通協作與資源整合,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關強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博物館 收藏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