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趙海英:不能辜負這時代
在“對的時間”回到內地
2001年初,回到內地的機會來了。
當時,資本市場在中國還是個新事物,這個領域需要專業素養,需要從西方借鑒的內容也很多。證監會也急需一批懂資本市場,對西方發展有認知的人才。趙海英是其中一個。
2001年1月,趙海英回到內地,成為證監會規劃委委員,從事研究資本市場發展和港臺大陸、境內外資本市場互動的工作,并曾向國務院提交過頗有分量的研究報告。之前的豐富儲備,都變成了可調動的資源。趙海英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不論是知識、經驗,還是情感,“能參與到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立’的進程中,非常值得。”
2002年,趙海英轉到證監會發行部。在這個資本市場監管改革最核心的部門,趙海英感受到了國家改革的決心,也體會到了轉型中的困難,“哪怕到現在,我們發行體制的改革,仍然沒有完成,改革的路任重道遠。但至少當時,我們破了題,有了階段性成果。”
發行部的“核準”與“發行”兩項重頭工作,還讓趙海英多了很多與被監管機構和發行企業交流的機會,趙海英的標識一直是“按規矩辦事,沒有官氣”,在她看來,“有權力的人,更要懂得敬人和自重,這才是真正的威信和分量”。
在證監會的幾年,趙海英主持、參與了資本市場多項重大改革創新和制度建設,如股票發行核準制,發審委制度,上市保薦制度等等。“金融運行有效,則資金的籌集、融通和使用就能有效,資源配置也就合理,對國民經濟走向良性循環所起的作用也就更明顯。”
200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重點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2005年,四大銀行的改革大幕拉開。
趙海英被派駐到工商銀行擔任董事,參與銀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事宜———在國有銀行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通過上市接受市場監督,正是當時資本市場的大事件,金融改革的重頭戲。
2006年,工商銀行以A+H方式上市。它的意義,也不僅僅是成為當時全球證券史上最大的IPO項目那么簡單,監管機構數年培育機構投資者、做大中國直接融資資本市場的努力顯出成效,“這件事對紐交所的沖擊非常大。全球最大的IPO項目不是在紐約、倫敦,而是在我們中國自己的市場上,以A+H的形式完成,中國人自己的資本市場規模與深度已經非常可觀。從此以后,中國的大型企業上市,可以在A股、H股直接完成。”
“這正是中國金融業波瀾壯闊巨變的一個縮影”,提到這些,趙海英眼里都是光芒。
“能做一份貢獻,心中踏實”
1986年只身赴美時,趙海英的行囊里是一年四季會用到的幾乎一切日用品,牙膏牙刷、杯子被子……“擔心去美國買不起”,口袋里一共只有20美元。
“那時我們的外匯儲備,也不過20億美元規模。”提到這個細節,趙海英感慨不已:二三十年后,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以萬億計。背后中國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利用外資和國際融資能力,已今非昔比。
她慶幸回到祖國,親歷這激動人心的經濟騰飛巨變。
“我們的外匯儲備體量大了起來。2006年中已達到了八千億美元規模,而且還在快速增長,為實現國家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服務于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國建立了自己的主權財富基金。”
趙海英所說的“主權財富基金”,是2007年9月成立的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的注冊資本金,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級規模主權基金。同一年,趙海英再次幸運地深度參與這一中國金融史新的大事件———中投公司的組建。
像是當了一次創業者。在中投,趙海英擔任資產配置與戰略研究部總監,負責擬訂了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組織架構和投資決策體系。“最欣慰的是我們擬訂的資產配置方案,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謹慎投放資金,配置大量現金,為中投避免股市風險、獲取長期投資收益打下了良好基礎;并利用中投接近市場的優勢,為國家建言獻策。”
趙海英的每一段或短或長的工作經歷,總能契合一段中國金融發展進程,而她說這些經歷的時候,也總是帶著一股精氣神。“小時候經歷了國家的困難時期,后來看到屬于我們的大時代徐徐展開,有一種信心,一種斗志。能回到祖國做一份貢獻,感覺很踏實。”
2009年,趙海英再次受命承擔新工作。到中央匯金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分管證券和保險。這段持續到2015年的經歷,也成了她履歷中相當飽滿而充實的一部分。
2009年底,作為國有金融機構注資改制和風險救助平臺,匯金公司根據國務院有關批復,入股中國新華保險。當時的新華保險,正面臨生死考驗。匯金公司需要在短時間內解決歷史遺留爛賬,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和增值,防范保險業金融風險。
采取什么樣的市場化救助政策和改革手段?趙海英和她眼中的“明星團隊”思考、調整、總結,把植入公司治理機制,重建內控體系,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作為市場化救助新華保險的核心內容。公司治理重建方案在股東之間幾經激辯,經歷了異常艱辛的談判磨合過程。
這個過程,被趙海英形容為需要“正派、勇氣和擔當”的過程。期間,新華保險的一家外資股東對改革方案持否定態度,這時的談判,也變成了心理博弈。需要強勢態度時,趙海英不猶豫也沒畏縮,“如果你們繼續這樣做,我們就無法再談信任和合作了。你們整個在華的投資,我們也都要重新審視。”
趙海英說,這么做心里是始終有底氣的,底氣來自專業精神秉持,來自“沒有私心”,甚至還來自“13歲上高中時讀到的《為人民服務》”,那其中的表述,讓年少曾有“女俠夢”的她頗為認同,一直印象深刻。
在中投黨委領導下的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的合并重組也是中投公司近年來的一個重大項目,也是趙海英作為核心決策人之一,從醞釀提議、方案設計、談判溝通到實施落地,團隊合作的又一“巔峰之作”。讓趙海英驕傲的是,“在領導的直接支持下,在同事的有力合作下,我們真正實現了幾家相關公司,企業所在省(市)利益的平衡和多贏。”
經過6年努力,趙海英先后推動6家大型金融機構成功上市,除增值千億規模的申萬宏源,和增值五倍的新華保險外,還有銀河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中再集團。這些工作在近年來中國金融國資改革上市過程中,都可稱得上是濃墨重彩的篇章。
趙海英覺得,能跟著改革的節奏,感受自己從事的工作在磅礴時代發揮作用,成為推動發展的積極因子,是最有意義的獲得。接連幾年在公司年度考核中的“A”和“A+”,也不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副產品。
2015年10月,趙海英再回中投總部,擔任公司首席風險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風險官要有銳利的眼睛,還要有獨立的思考以及敢于直言的氣魄”,她理解自己如今的工作,更多是發揮一種宏觀總協調的作用,“還要不斷學習、充實、總結”。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大學 美國 時代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