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華立海外工業園:讓企業從“抱團取暖”向“抱團競爭”升級
時隔兩年,兩組數據,見證了華立集團海外工業園的成長。
7月28日,在全國工商聯組織的媒體見面會上,華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EO肖琪經披露,截至2017年7月,華立集團泰中羅勇工業園已有90家中資制造業企業入園,對泰總投資超過25億美元,涉及汽摩整車及零配件、機械電子、通訊、光伏等行業,2016年入園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值80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2萬余人,已成為中國傳統優勢產業在泰國的產業集群中心與制造出口基地。
早在2015年8月,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告訴本報記者,華立集團泰中羅勇工業園已有40多家企業投產,有1000多名中國員工活躍在入園企業的工作崗位上,這些企業還為當地創造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園區帶動中國企業對泰國直接投資已超過15億美元,實現產值43億美元,向當地政府累計繳納稅費超過7000萬美元。
工業園綜合辦公樓
響應倡議順勢而為
華立集團創立于1970年,歷經近50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醫藥為核心主業,智能電網、新材料為兩翼的產業格局。為實現全球資源配置,2000年開始,華立集團全面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
華立“走出去”的第一站是泰國。剛開始,華立集團干的是推銷產品、投資建廠,5年后,經歷了一番摸爬滾打錘煉后華立集團萌發了建設工業園的構想。
肖琪經告訴記者,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首先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對東道國法律法規、人文環境的不熟悉、語言溝通障礙等問題,企業投資建廠很容易走彎路、多交學費。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還有可能存在單打獨斗、互相惡性競爭等問題。
由此,華立集團決策層認為,華立在泰國不僅可以賣產品,還可以嘗試賣服務———設立境外園區,通過園區服務降低中國企業投資泰國初期的“門檻”、減少企業風險,同時,還可以規范企業在當地的經營行為,增強中企在海外的抱團協作效應。
2005年7月1日,中泰建交30周年之際,在中泰兩國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泰中羅勇工業園合作備忘錄在北京簽約,泰中羅勇工業園項目隨之啟動,華立集團與泰國最大的園區開發商安美德集團(上市公司)合作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
2013年,中國發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此時的華立集團已經成功轉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商,先行先試的“泰中羅勇工業園”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肖琪經說,2005年,園區在起步階段是工業地產開發的1.0模式,到2015年,園區已經初具規模,成為泰國的“工業唐人街”,是基本可以提供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境外全方位服務的2.0模式。
他介紹了園區三大亮點服務:一是,園區可以向中資企業提供包括目標市場調研分析、產業政策咨詢、法律法規解讀、投資優惠政策爭取、投資注冊審批代辦、稅務及金融服務策劃、勞動力招聘在內的“一條龍”服務。二是,泰中羅勇工業園專設一支由中泰員工組成的專業團隊為入園企業提供前期“一站式”投資服務。在企業入園后,為了更好地為入園后正常運營的中資企業提供跟蹤服務,園區不定期組織活動,方便入園企業交流在泰投資經驗教訓,互相學習與合作;園區不定期邀請泰國海關、稅務、勞工、電力等政府部門的官員與專家來園區與企業進行交流,現場解答或解決企業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園區在使館的指導下,設立了泰國中資企業商會羅勇分會,提高園區企業組織化程度。商會圍繞“合規企業”“關愛員工”“社會交流”“使館活動”等四個方面開展系列活動,加強對入園企業的服務與自律,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在當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企業 工業 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