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日食與天象的瞬時效應 藝術家如何用畫筆表達
在可以用相機全面捕捉到日食之前,巴特勒的畫獲譽極高,因為它們不僅是個人觀察成果,還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材料。1920年代中期,他還在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顧問,并設計了一只巨大的航天翼,可惜由于大蕭條的到來未能實現(xiàn)。這一時期,巴特勒畫了許多天體圖景:從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看藍色的地球,或者從火星的衛(wèi)星上看朱紅的火星。想象超越了觀察,比如火衛(wèi)二的表面呈現(xiàn)為燒紅的黏土狀,但這些也是基于大氣、陰影和光的折射的模型和精確計算。但是他也放縱了自己一次,在《從火衛(wèi)一看火星》底部,紅色星球的陰影中,是一個人的頭部輪廓。據(jù)推測應為畫家本人,在這片沒有空氣的星球上孤獨作畫。
巴特勒,《從火衛(wèi)一看火星》(Mars as Seen from Phobos)
延伸閱讀: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日食作品
在《麥克白》之前,路加福音曾記載耶穌死后“所有的光線消失”,許多畫家,例如馬提亞·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在耶穌受難圖中也經常加入日食景象。日本版畫中也常用日食景象來增加鬼魅氣氛。現(xiàn)代藝術家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阿爾瑪·托馬斯(Alma Thomas)則用日食來表示對科學的敬畏。
阿爾瑪托馬斯《日食》1970年
1854年5月26日的日全食照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編輯:楊嵐
關鍵詞:日食與天象的瞬時效應 日食與天象瞬時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