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來自重慶的生態“黑科技”:沙漠里長出西瓜玉米
熊新翔把碩大的西瓜舉過頭頂
二
8點,夜幕開始降臨。我們迫不及待想看魔術。
狼尾草的旁邊,放有一大杯水,兩盆沙,一盆干土,一盆稀泥。趙博士開始表演,用手不停攪稀泥。我們發現,土壤顆粒之間存在約束,能夠成形、成團,原因在于土壤中任何兩個顆粒從任何方向都能夠結合,我們稱之為萬象結合約束(簡稱ODI約束)。若要將沙變成土壤,就需要給它ODI約束。趙博士向一盆沙里倒入一點白色粉末,好像在向沙里面加ODI約束。“這是我們從植物中提取的植物纖維粘合劑。”待攪勻后,他再慢慢倒入水。奇跡發生了:水并未從沙中滲透出來,而另一盆未加粉末的沙,一把水倒進去,水全部從沙中滲透走了。
土壤像母親抱住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植物抱住,易教授又稱之為土壤力學“密碼”。這是沙變土的科學秘密,沙漠之花的秘密。
三
離我們百米之外,那是易教授團隊正在加緊改造的4000畝沙漠,準備秋季播種,“明年又是一片新綠洲,我們計劃在這里改變1萬畝。”趙博士說。最終我們要的不只是沙變土,而是沙漠變良田。
易教授科研團隊為此進行了長達8年的實驗:2009年,首次提出沙變土的原理;2010年,成功地改變沙的土壤力學特性和生態屬性,初步實現“沙變土”,隨后在重慶交通大學實驗室前開展3年的種植實驗;2013年,在重慶再開辟兩塊試驗地,探索如何讓沙長久保持土壤的生態力學特性;2015年,首次來到烏蘭布和沙漠準備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實地試驗;今年5月,同時在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和田開展“沙漠變良田”實驗。
56歲的當地農民薛飛斌,見過很多治沙的人和固沙的方法。“易教授的方法,我從來沒有見過,當時也有點懷疑,但他們從重慶那么遠的地方來幫我們治沙,讓我很感激。看他們非常認真,又對烏蘭布和沙漠的特性不怎么了解,比如,播種太淺,不容易發芽,我就想幫幫他們。”易教授聘請了老薛。
到了2016年秋季,老薛再沒懷疑。沙漠里成功長出70多種植物,長勢超過沙漠周邊區域的自然植物。試驗地所在區域還逐漸形成了一個有植物、昆蟲、動物在內的小型生態圈。今年,植物長得更茂盛濃密。經檢測,其土里的微生物量與農民地里的非常接近。可以下一個結論:沙漠變良田在這里初步實現了。
四
博恩科技集團的掌舵人熊新翔每個月要來沙漠幾次。作物的長勢讓他很欣喜。這位在過去20年成功投資奇虎360、豬八戒,道有道、易極付的價值投資人,正帶領博恩全力投資開發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環保、食品安全項目。
熊新翔說:易教授的方法源于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現,值得全身心關注,我們也非常愿意投資,一起改變沙漠。“這項技術不僅僅是沙漠變良田,沙漠變綠洲,實質是顆粒物變良田、顆粒物變綠洲。水泥板、石頭碾成粉,一樣可以種植物,加水就軟了,水一干就硬了。打開思路,用這一方法可改變很多土地,甚至改變世界。”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沙漠 重慶 生態 西瓜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