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8月28日至30日,全國政協召開主題為“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從前期歷時數月的大規模監督性調研到會中的直面突出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與會者的目的只有一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智慧。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在會上表示,脫貧攻堅進程中干部群眾是重要力量,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激發干部群眾內生動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比貧窮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這是會議期間,與會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一些貧困地區,確實存在個別‘等靠要’的現象,存在某些惰性思維。”在全國政協常委賈慶國看來,內生動力不足,是比貧窮更可怕的事情,甚至影響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他認為,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要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在全國政協委員施杰看來,扶貧,“扶”只是外力,貧困戶自身的脫貧愿望與能力才是內力、是核心。“對貧困群眾來說,如果缺乏脫貧志向,再多扶貧政策資金也只能管一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教會貧困戶‘釣魚’的方法,營造一種勤勞致富的氛圍,讓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想要脫貧致富。”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這是與會者的共識。全國政協常委李和平希望,相關部門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營造“脫貧光榮”、“勤勞光榮”的良好氛圍,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采取措施,使貧困人口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從“要脫貧”向“會脫貧”轉變。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落實,關鍵在人。“這個‘人’,除了廣大群眾,還有眾多的基層扶貧干部。”全國政協常委何丕潔參與過多次扶貧調研,他認為,扶貧開發任務的完成和穩定脫貧,最終要靠千千萬萬基層黨組織發揮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用,要靠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基層干部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一方面,要盡快實施脫貧攻堅培訓行動,提高基層干部思想認識水平、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關愛基層干部,減輕干部額外負擔,激勵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精力和熱情投入脫貧攻堅工作。”
加強教育培訓提升發展能力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全國政協常委鄭建閩提出,應高度重視“職教扶貧”,幫助貧困學生成才,并以此走上脫貧致富道路。針對一些地方高中輟學率高的實際情況,他建議,在連片貧困地區招收農村貧困戶、低保戶和低收入戶家庭應屆初中畢業生,就讀中高職一體化學校時,適當減免學費,提高補貼標準。與此同時,建立“國家—地方—學校”費用分擔機制,保障貧困學生安心就讀。
轉移就業也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會上,多位常委和委員提出,有些地方對技能培訓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培訓資源分散、供需雙方不對接問題比較突出。如何增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針對性,提高貧困群眾轉移就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全國政協常委徐一天建議,緊貼扶貧致富需求,加強職業教育組織領導,根據產業布局和群眾生產生活習慣,摸清底數,對癥下藥安排教育培訓。
全國政協委員盛明富此前在廣西、湖南等地調研時也發現,目前農村貧困群眾脫貧的主要途徑還是外出打工,這部分人文化素質較低,接受技能培訓的人并不多。“歸根結底是需求和市場脫節,市場需要什么,勞動力輸出地并不知道,信息不對稱,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盡快建立起用工需求信息平臺。”盛明富還建議,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要引導職業院校緊貼地方經濟建設和扶貧開發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產業工人等技能型勞動者培養。
“幾年后,駐村的扶貧干部都走了,貧困村又將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是全國政協常委賴明一直思考和擔心的問題。他認為,目前來看,基層組織應善于發現具有開拓精神、頭腦靈活的農村致富能人,支持引導其成為能夠影響、組織、帶領村民一起創業致富的帶頭人,真正激發起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例如返鄉大學生、務工人員等農村青年,要積極發揮他們的創業引領作用。”
建立激勵機制發揮各方合力
能否集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關鍵在于是否有效整合各類扶貧資源,發揮多方力量。會上,多位常委和委員反映,無論從力量投入還是脫貧實效看,社會扶貧的力度都明顯加大,但還面臨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社會參與的動員機制、政策環境、平臺建設還存在不少障礙。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參與意愿不足、渠道不暢、質量不高。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有我國社會力量發育不足的客觀原因,還有認識和體制機制層面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重視不夠、限制較多、激勵不足。”全國政協常委朱之鑫建議,進一步動員各方面力量投入脫貧攻堅,在激勵、引導、統籌上下功夫,在抓手、機制、平臺上想辦法。
“社會扶貧環境的確有待改善。”全國政協委員王小蘭也認為。為增加扶貧資源投入,提高效率效益,她建議完善社會組織扶貧動員機制和激勵政策,全面落實公益捐贈稅收優惠,擴大政府購買扶貧服務規模。
全國政協委員潘碧靈表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應健全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充分利用政務信息平臺和社會公益平臺,建設權威可信的對接渠道。同時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資源統籌機制,加強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協調聯動和互補,避免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幫扶力度差異過大。
“扶貧不僅要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物質貧困,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貧困。”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常委劉漢銓認為,要多解讀扶貧開發政策,多宣傳先進典型,講好減貧中國故事,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應給予政策支持、表彰宣傳。另外,要加大優秀文化產品的供給,比如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演出、農村電影放映和全民閱讀等活動,用優良的傳統文化滋養每個人的心靈。
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三天的會期,常委和委員們積極建諍言,獻良策,正是希望面對緊迫艱巨的任務,所有人能夠乘勢而上、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