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從《千里江山圖》看故宮展覽熱
近日,被譽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北宋王希孟所繪《千里江山圖》亮相故宮午門,可謂一場視覺和心靈的饕餮盛宴。記得以前曾在故宮武英殿展出過,未見全貌,今天1188厘米的全卷打開展于午門展廳正殿,可見隆重。
《千里江山圖》最遲繪就成卷時間為政和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113年,距今已有904年。畫為整絹一匹,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于其中,描繪了眾多人物活動。青山為點,湖泊為面,舟橋為線,咫尺百里,高遠平遠深遠,可觀可游可居。傳統青綠法,筆墨精細,至廣大,近精微。色亮而青春洋溢,煙云滿紙,觀后生出塵之快意。
政和三年,開春新延福宮建成,頭年畫好了《瑞鶴圖》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可謂意氣風發,篤信道教日甚,對臣子大加封賞,四月初八好日子,在宋徽宗眼里雖視珍寶卻也愿意割愛的千里江山,又賞賜寵臣蔡京,這一年也是蔡京重召又任宰相的第二年,卷后有當時蔡京的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的題跋,確認了這幅作品的作者為希孟,未曾寫出姓,而《宣和畫譜》亦未曾有王希孟記錄,希孟的王姓,是從畫作上清初收藏家梁清標的題簽和被康熙稱為清廉天下以來第一巡撫的宋犖的題畫詩,我們才獲悉希孟姓王。
王希孟,一個傳奇。在18歲,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賦了。英年早逝的傳奇,為這卷曠古絕今的青綠山水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關于王希孟的早逝,如清代《北宋名畫臻錄》,繪聲繪色勾勒了王希孟的“死因”,“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時有異相,生時有瑞鶴東來,眾人皆言有大貴。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猶善劍術。十歲被召至宮中侍駕,徽宗親授畫技,曰‘其性可教’。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后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里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時下諭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見《千里江山圖》,上允。當夜,不見所蹤。上甚驚疑之,遂鎖此圖與鐵牢,不得見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蹤,可嘆世人不得而知也”。
其實都是沒有憑據的臆猜,關鍵是沒有史料。清代猜宋代,跟我們現在猜明代一樣。不過從蔡京的跋文描繪王希孟,竊以為,王希孟有上進心,熱愛生活,也是急于展示才華的天才少年,可能桀驁,不至于畫《千里餓殍圖》,與《千里江山圖》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
元代溥光和尚的后跋文,“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溥光大師看來,王詵、趙千里都難望王希孟項背。利往橋,垂虹亭猶在。我猜,王希孟可能是來歷劫的?
像《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傳世名作難得面世,不少人排隊三小時只為一睹真容,“故宮跑”等現象再度上演,令人遺憾的是,不少觀眾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從故宮的角度,應對作品有更為多元適合大眾的解讀和推介方式,觀眾也應多一些靜下心來賞畫的耐心和時間。(作者系藝術家、書畫鑒賞家汪海華 )
編輯:楊嵐
關鍵詞: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故宮午門 看故宮展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