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譚利華:讓交響樂“流行”起來

2017年11月21日 09:30 | 作者:張麗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彩C2017-11-21zx801_P_1_539_647_1599_1420

一個國家不能只沉浸在娛樂中,應該有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主流文化,引導大眾提高文化修養和內涵。

◆譚利華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音樂家協會主席、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曾應邀指揮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英國皇家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等世界一流樂團,還經常指揮中央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中國主要樂團。

多年來,他說他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普及交響音樂,二是推動本土音樂創作,三是加強樂團高度職業化建設。

在音樂生涯中,他一直所追求的,就是:“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到人民之中,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

這就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譚利華。

采訪地點約在了譚利華北京交響樂團的辦公室。剛剛從北京楊家溝村下基層演出回來,又指揮彩排一上午《江姐》音樂會,譚利華臉上難掩連日來奔波的疲憊,但精神依然充沛,語音依然鏗鏘。

他已經習慣了每天的忙碌工作,特別是面對他所熱愛的交響音樂。

讓小眾變成大眾

“文化分為陶冶和娛樂兩大類,一個國家不能只沉浸在娛樂中,應該有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主流文化,引導大眾提高文化修養和內涵。”在2017年的兩會上,譚利華帶來有關“關注主流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提案,并不斷地向在場的委員以及媒體重復著自己的這一觀點和思考。

怎樣的文化形式可以陶冶人?“就是能啟發人思考的作品。”在譚利華的心中,交響音樂就是可以陶冶人的文藝形式。

每年,除了在國內的數十場演出以及在海外的數場巡演外,譚利華及其團隊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學校、軍營、廠礦甚至田間地頭上,將本來小眾的交響音樂展現在大眾面前。

譚利華就是想讓人知道,交響音樂并不都是大家想象得那樣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如果喜歡熱鬧,可以聽聽舞曲、波爾卡、序曲、圓舞曲;如果喜歡安靜,可以聽聽馬斯奈的冥思曲、鄉村騎士間奏曲……”

特別是在深入基層、到民眾中演出的時候,譚利華會結合每部作品深入淺出地解說,即便每部作品他都已經解釋過幾十次、幾百次,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民眾,每部作品表現的是什么內容,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他特意用“嘮家常”似的解說方式與民眾拉近距離:音樂不見得非得聽懂不可,只要是某一句旋律能讓你產生畫面感,讓你聯想到兒時的、以前的、朋友間的、親人間的畫面,能夠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就足夠了,這就已經達到交響音樂的陶冶功能了。

高雅音樂的人才培養,還得從娃娃抓起。上世紀90年代,北京交響樂團舉辦的“交響樂進校園”活動,是全國交響樂團中做得最早的。

每次到各個學校去,校長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表達著同樣一個意思: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欣賞古典音樂好像沒有那么濃郁的興趣,挺讓人著急的。對此譚利華倒也淡定,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對音樂藝術的喜好也有不同,不用逼著大家喜歡,只要大家能夠走進音樂廳、靜下心來欣賞就可以了,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們會逐漸愛上交響樂的。

淡定的背后,譚利華卻也經歷了太多的“苦思冥想”與“想方設法”。一開始是去學校發票請學生們免費觀看交響樂,后來開始與中小學合作,成立管弦樂隊、交響樂隊,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在大中專院校,則進行針對性的演出,比如去北大、人大,會演奏一些像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的交響曲;去理工類學校,就演一些大家聽得多、耳熟能詳的管弦樂。每次演出過程中,譚利華都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介紹交響樂的知識,讓學生們通過音樂會,更多地了解交響樂。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年的普及,交響樂培養了一批年輕觀眾。在維也納,欣賞古典音樂的多是50歲至70歲的人,譚利華的外國朋友解釋說,人大概在年輕時都比較浮躁,當年紀大了,沉靜下來以后,才會在交響音樂、古典音樂中去尋找自己的過去,來回憶、來想象。這時,譚利華總會很驕傲地告訴他的朋友:中國現在很多年輕人渴望了解古典音樂文化,愿意聽聽真正的交響樂。這種現象有別于西方,是譚利華認為中國交響樂發展大有可為的地方,也是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交響樂進校園”的初衷。

2007年,作為全國表演藝術最高殿堂的國家大劇院建成,譚利華再次看到普及交響樂的機遇。他清楚地記得,國家大劇院的首場交響樂是由他執棒的,距今已整整10年。在這期間,他作為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經常利用這一平臺進行演出、講座。10年合作,大劇院給他的感覺,就是“專業、規范、細致”。在他看來,國家大劇院專業細致的服務,能讓更多人切實感受與欣賞到交響樂的真正魅力,從而愿意走近交響樂。而這也正能接近他“普及”的初衷。

交響樂的普及,“品牌”支撐必不可少。沒有品牌怎么辦?那就自創品牌。從1997年起,譚利華開始倡導并策劃北京新年音樂會,并堅持至今,成為北京交響樂團的品牌。這一舉措,其實來源于譚利華觀看1987年中央電視臺實況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時的一個頓悟———過春節不只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鬧地吃吃喝喝的方式,“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用欣賞音樂、享受美的方式來辭舊迎新,不也很有意義嗎?

20年后的今天,譚利華清晰地記得,1997年的北京新年音樂會,連演了兩場,一場是晚上7點半至10點,第二場是10點半到跨年,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一票難求。兩場音樂會結束后,下起了大雪,連續忙碌十幾個小時的大家亢奮地在雪路上走著,絲毫沒有困倦。就是這個場景,讓譚利華一堅持,就是20載。

北京新年音樂會的場所,多選擇在基層的文化館或演播廳,旨在為最普通、最基層的百姓演出。“對于高雅藝術,很多時候不是人民群眾理解不了,而是沒有向他們展示最好的藝術形式。”在上世紀90年代末,譚利華就已經預見到普及交響樂的必要———再過幾十年的北京,將會成為世界一流首都,必須有一個和首都地位相稱的交響樂團,需要有一批能夠欣賞交響音樂的觀眾。

其實,普及交響音樂的理念,譚利華深受其老師、指揮大師李德倫的影響。“李先生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交響樂。”譚利華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跟隨李德倫走過上百場演出的情景:大到熙熙攘攘的萬人禮堂,小到寥寥幾十人甚至幾個人的小教室,李德倫都在不厭其煩地講交響樂對一個人的性情多么重要,講接受美的享受對一個民族有多么重要。

譚利華顯然已經出色地接過“普及交響音樂”這一棒,踐行著他這一代音樂人的責任與使命。

編輯:位林惠

1 2 3

關鍵詞:交響樂 流行 音樂 樂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