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取經”記
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研究上逐漸走到了舞臺中央
悟空號“取經”記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眼下悟空號的“取經”之旅,似乎就是這樣。
截至目前,包括科學家在內的人類,尚未搞清楚悟空號帶回的首批成果究竟代表著什么,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這些結果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人類此前從未看到過的”。而在自然科研中國區科學總監印格致看來,就意味著“它們有潛力改變我們看待宇宙的方式!”
兩年前,同樣是在一個冬天,作為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成功飛天,踏上了 “取經”之路。如今科學家發布的,正是它在太空遨游530天的結果,按照3年的設計壽命,悟空號的太空之旅已經過半。留給悟空號的時間不多了,人類的腳步可能需要更快些。
530天:中國科學家逐漸走到舞臺中央
多年前,當天文學家發現“恒星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太快”時,不得不設想——在銀河系中除了可見物質,可能還有其他看不見的物質,它們合在一起的引力拉著這些恒星,使其不至于由于速度過高而飛離銀河系。
人類為此所做的計算表明,這些“看不見的物質”總量遠遠超過“看得見的物質”。于是,前者就被暫時稱為暗物質。
用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的話說,暗物質之所以被稱為“暗”,是因為人類對它——這個比我們肉眼能夠看見的物質還要多4倍的神秘物質知之甚少,目前還只能通過引力作用進行推算。
揭開暗物質之謎,因此被認為是繼日心說、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之后,基礎科學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其重要性以及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目前,人類“捕捉”暗物質主要有3種方法,可以形象地稱之為“上天、入地、對撞機”。這其中“上天”是間接探測方法,即“捕捉”暗物質互相湮滅時產生的痕跡。
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說,盡管暗物質不會發光、也不與光作用,普通光學觀測也無法發現,不過當一對暗物質粒子偶然正碰的時候,會同時湮滅,可能會放出質子、電子及它們的反粒子、中微子和伽馬射線。
換言之,如果能夠精確測量到這些粒子的能譜,就可能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蛛絲馬跡。
目前,“上天”的暗物質獵手中有3個較為知名,一個是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一個是美國宇航局的費米太空望遠鏡,一個就是中國的悟空號,而相比之下,悟空號是迄今為止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
如今,發布的數據結果也再次證實這一點:悟空號實現了國際上最精確和最高效的探測,與之相應的是,悟空號為人類觀測宇宙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并為人類判斷暗物質是否存在提供了“關鍵性數據”。
11月27日,這批成果在中國科學院發布時,成功吸引了10多家外國媒體登門采訪——這在該院學術成果發布歷史上還是頭一回,在整個中國學術界也十分罕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悟空號 “取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