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陳理:中國經濟成功的奧秘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 陳 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形成鮮明反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如何成功駕馭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在驚濤駭浪中穿越一個個急流險灘,沿著正確航向不斷駛往勝利彼岸的?本文對此進行深度解讀,探究中國經濟成功的奧秘。
奧秘之一: 科學研判形勢,正確把握中國經濟所處的方位、發生的變化,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對形勢發展變化的分析研究。黨中央對形勢科學研判,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深刻把握經濟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準確把握中國經濟所處的方位、發生的變化,為正確應對新形勢新變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清醒正視國內經濟下行的新形勢,深刻揭示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濟形勢,首先回避不了對經濟增長速度回落怎么看的問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明顯變化,既是這一時期經濟形勢的一個突出表象,也是國內外廣泛關注的一個焦點。
早在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就提出,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他強調,不論從世界發展態勢看還是從國內發展要求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這一重要講話沒有就增長談增長,而是從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這個現象中,抓住其中暴露出來的中國經濟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把調結構轉方式的任務突出出來,這就超越許多國家紛紛采取量化寬松政策、搞強刺激的做法,一針見血地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實質和要害,為科學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指明了正確方向。
(二)提出“三期疊加”的重大判斷。
以提出“三期疊加”重大判斷為標志,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研判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所謂“三期疊加”,是指中國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種情況同時出現并且交錯疊加在一起。
關于增長速度換擋期,是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一個準確判斷。它說明中國經濟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速度回落至中高速有其內在必然性,是支撐高速發展的要素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必然結果,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關于結構調整陣痛期,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艱巨任務的清醒認識,中國經濟要從過去長期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創新驅動,特別是要化解長期高速發展積累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調整過程。關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化解刺激政策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的客觀需要。假如我們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認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于鋪攤子、上項目,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這一時期,我們之所以把工作重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包括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上,正是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一種結果。
(三)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
在提出“三期疊加”的基礎上,黨中央繼續對變化發展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深入分析研判,并取得新的突破性的認識成果,其標志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重大判斷的提出。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常態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特別是通過對比的方法,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作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和概括,強調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在“三期疊加”這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下降,但也不會無限下滑;經濟結構調整是痛苦的,卻是不得不過的關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過有效引導減緩消化過程中各類風險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
明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們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是對中國經濟怎么看的重大認識成果。這個重大判斷,為我們黨正確制定有關內外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據。
奧秘之二: 根據深刻復雜變化的形勢,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一套政策框架
(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黨中央提出的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套政策框架中,新發展理念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新發展理念有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內涵,并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是針對中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是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對推動中國經濟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既把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5年來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又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十四個堅持”的重要一條,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明確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了治本良方。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建設重點抓的第一項工作,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化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黨中央明確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個方面的工作作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并不是只做簡單的減法或加法,而是強調要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系。無論做減法還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癥結、用力得當,突出定向、精準、有度。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而且還會帶來一些陣痛。但是,為了中國經濟更加光明的未來,這個短期陣痛是我們必須承受的。這就需要有關地區、部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而是要堅定信心,堅決打贏這場硬仗。
(三)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很重要的一條。為了更好地破解發展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創新,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論觀點,對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并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經過幾年來的努力,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中國 經濟 發展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