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紙上”到“指尖” 數字化學習助力教育資源均衡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題:從“紙上”到“指尖” 數字化學習助力教育資源均衡化
新華社記者余曉潔
在烏鎮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互動夢想家”展館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嘉賓的目光。學堂在線展臺前,觀眾們排著隊饒有興致地體驗VR教學產品。
今天,借助可穿戴設備和虛擬技術,你可以“乘”神舟探空,可以“隨”蛟龍潛海。只要置身網絡世界,無論你是“雪龍號”南極科考船上的科學家,還是生活在鄉村的小學生,都可以利用電腦或手機沖浪搜索,獲取你感興趣的知識。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目標,同時要求“辦好網絡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隨著互聯網、虛擬現實、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深刻變革。”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說。新時代教育面臨新變化,先進科技手段有助于緩解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
在網絡時代,虛擬世界里有知識,有書籍,有老師,有大學。學習逐漸從“紙上”遷移到“指尖”,變得“泛在”--無處不在、隨時隨地。專家預測,未來互聯網上將可以找到所有最好的課程,遠遠超過任何一家優秀大學提供的課程。
20年來,中國互聯網從“荒漠”變為“沃土”。1997年中國的網民只有62萬。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手機上網比例持續提升。過去5年,教育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90%以上的學校包括邊遠貧困地區學校都接入寬帶,而5年前這一數字還不到25%。
市場調查統計顯示,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手機教育用戶規模為1.2億。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
“在線教育和學習,符合人類終身學習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國家開放大學校長楊志堅說。國家開放大學在讀學生中55%分布在中西部,其中不少是農民大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
作為北京市教委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惠民措施之一,北京數字學校去年9月正式“開學”。北京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聆聽市級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市區級骨干教師“在家”授課。
“這是探索現實學校與虛擬學校無縫銜接的嘗試,也是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共享新模式。”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方面在線課程基于網絡大規模傳播,有利于推進教育均衡;另一方面也面臨部分課程完不成在線任務的窘境。
傳統灌輸式的課堂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而無人監管的在線學習無法確保學生的自覺和自律。如何讓在校學習的“正餐”和在線學習“加餐”相得益彰?怎樣讓手機從“低頭工具”變為促進同學們認真聽講的“抬頭利器”?
艾瑞咨詢集團對2017年中國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在18至30歲的研究目標人群中,男性在線學習者超過半數;本科學歷以上的人群占較大比例;語言、職業技能課程需求最大;在學習驅動因素和學習態度方面,自我提升是最大的學習動力,名師講解是吸引大學生在線學習的重要因素。
“我們正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設計提高在線教育的質量。課前教師將預習材料發送到學生微信;課上幻燈片同步到學生手機,還能點擊‘不懂’,隨時將問題反饋給教師;課后教師向學生推送作業和復習資料。”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課程總監王帥國說。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分析認為,未來數字化學習是個性化、智能化、互動性的結合,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教師角色將發生變化,教育內容將更加普惠化、公益化,傳統教育模式將被漸進式創新顛覆。
不少教師坦言,不及時“充電”就會本領恐慌。在數字時代,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海量的信息與新媒體技術,使學生在某些領域的知識反超老師。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獲取、選擇、判斷和運用新知識的能力,還要努力創新課程設置和改善教學互動。(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 教育資源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