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底視察徐工機械時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首先要如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那樣,要運用結構性政策強化實體經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原因很簡單,如果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長期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怎么可能會引起逐利資本的投資興趣呢?
我們過去說到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就會情不自禁想到要加大對制造業的投資。要多搞大工程、多上大項目。但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根本問題不是投資少了,而是存在著中央所說的那種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關鍵性問題:一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發展不均衡。虛擬經濟嚴重擠壓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生存發展的空間,不僅吸納了主要的社會資源,而且過度的擠壓使其盈利甚微。二是實體經濟內部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傳統產業部門產能嚴重過剩,現代高技術產業部門產能不足,有很多還要依賴進口。前一個問題使社會資金對投資制造業缺乏吸引力,第二個問題使投資制造業越多,產能過剩就越嚴重。
這兩個問題,都不能簡單地通過增加投資規模解決,而是需要扭轉利益結構,給出正確的價格信號,引導資源配置的調整。前者需要平抑虛火上升的虛擬經濟,以此優化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提高實體經濟投資的回報率,增加其投資吸引力;后者則需要運用結構性政策進行供給側調整,促使資源通過競爭性市場機制更多地流向現代高技術產業中的創新企業,同時要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千方百計地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為此在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宏觀經濟管理和政策的重心,也要做出根本性的轉變:要從追求投資規模、GDP增長速度,轉向追求提高經濟體系的質量,轉向扭轉重大經濟結構失衡,轉向追求經濟系統的協同性。否則,不僅無法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也無法做到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還會進一步引發經濟結構的重大失衡。
現在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前茅,短缺經濟的特征基本消失,變成了資本過剩和商品過剩,同時伴隨著日益嚴重的資產短缺,即“資產荒”。以資產價格迅速高企為主要特征的“資產荒”,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惡化,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拉高了資產的價格,資金的機會成本隨之提高,這使制造業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不良格局;高企的房地產價格,嚴重擠占了居民正常的消費需求;引誘一大批本分老實做實業的企業家轉而投向開發房地產業,或從事資產經營,放棄實體經濟。由此可見,緩解資產荒,就是緩解制造業的融資成本高,就是降低實體企業的成本,就是優化實體經濟的經營環境,增加實體經濟經營的吸引力。如果這種資產價格不斷飆升的趨勢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在高杠桿利用的態勢下,經濟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就會上升。
平抑資產價格、緩解資產荒,從根本上看,不是要用行政手段打壓虛擬經濟發展,而是要形成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通過鼓勵技術創新,提供社會更多的可投資的實物資產,同時通過加快金融創新、完善資本市場,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可投資的優質金融資產,以此供給增加來平抑社會對資產的需求和價格總水平。我國虛擬經濟發展過火的原因,不是我國的金融業發展過度了,而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長期存在著所謂的金融抑制現象,即資本的實物產出能力強,但金融資產的創造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表現為產能嚴重過剩,商品價格不斷走低;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優質金融資產的供給長期短缺,即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稀少,投資者投資渠道單一。結果有限的優質金融資產被過多的貨幣所追逐,形成資產泡沫。尤其是在股票市場長期低迷的態勢下,居民普遍把房地產作為金融理財產品,直接導致房地產投資過多過大,價格飆升太猛。
在資產短缺的背景下發展強化實體經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壯大實體經濟,要遵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示的精神,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由此,推動虛實經濟之間的均衡,重點關注糾偏重大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的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調整優化實體經濟內部結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現代金融的密切聯系。一是大力破除實體經濟內部的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二是通過人力資源和科技投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增加高質量部門的供給;三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其改造傳統部門;四是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費,大力整治亂收費,增加實體經濟盈利能力。
其次,破除金融抑制,在虛擬經濟內部強化制度創新能力,建設好現代資本市場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一是推進金融市場制度改革,為社會提供更多便利的、安全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拓寬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二是以優質的技術創新類資產為基礎,通過金融部門的資產證券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質量更高、收益更穩可投資資產;三是要處理好金融與房地產的關系,堅定“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降低其金融產品屬性,回歸普通大宗消費品功能。四是利用現代金融尤其是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活動,讓更多的科技型企業與資本市場一起成長。
這是一條走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道路。這條道路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經濟 實體 金融 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