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空襲敘利亞 美國會不會卷入下一場夢魘?
特朗普政府如今的飲鴆止渴,斷送的卻是中東稍縱即逝的一縷曙光。
4月14日,經過數日在社交媒體上的自說自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最終宣布對敘利亞再次動武。隨后美軍與英法盟友共同行動,對敘利亞三個目標進行了所謂的“精準打擊”。
這次被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表述為“一次性”打擊的軍事行動,與去年4月針對敘利亞發射59枚戰斧導彈實現的襲擊可謂“如出一轍”。同樣以無法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所謂“化武”為借口,同樣是繞開聯合國安理會、違背《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的單邊行動,同樣充斥著特朗普政府在地緣戰略和國內政治交互影響下的多重考量。
當然,與去年的“一過式”襲擊相比,本次行動更像是一系列行動的前奏,甚至不排除加速各方陣營集結,在中東地區再次引發新一輪所謂“代理人戰爭”的可能。
客觀而言,美國再次對敘利亞動武,應該說并不意外。就其上臺以來的多種戰略表述而言,特朗普政府顯然意在回調中東,而且也正在通過各種議程設置來為其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機會。
按照去年12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特朗普政府正在努力重塑在中東地區的絕對主導地位,并以強化盟友關系、遏制伊朗、對抗俄羅斯作為主要目標。面對“后伊斯蘭國”狀態下的敘利亞局勢,特別是巴沙爾·阿薩德政府逐漸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此次行動大有明確立場、安撫盟友、劍指俄羅斯和伊朗的意圖,這與當前美國對該地區的戰略構想框架完全相符。
在相對穩定的戰略規劃外,此次打擊背后也隱含著特朗普政府在國內政治生態變化擠壓下的關鍵應激反應。
今年2月以來,華盛頓政壇的整體風向顯現出明顯不利于特朗普及其共和黨的發展態勢。從團隊的重大調整到“通俄門”調查的持續延燒,從特朗普個人私德問題的政治化發酵到私人律師遭遇調查,再加之中期選舉選情的緊迫壓力,這一切驅動著特朗普轉入了急于做事、急于回饋選民的“應激模式”。
這種倉皇轉變完全可以解釋3月中旬,特朗普一度釋放出從敘利亞撤軍信號的邏輯,即希望以撤軍來兌現競選承諾、討好選民。但隨后的事態發展是,白宮內相對熟悉中東事務的軍方并不買賬,反而暗示將增加軍事存在。面對軍方、共和黨傳統派以及盟友的多重壓力,甚至是新任總統安全事務助理的“戰爭鷹派”博爾頓的吹風下,特朗普最終改弦更張。
而這種變化的本質,事實上還是特朗普個人的政治目標和軍方、共和黨傳統派以及歐洲盟友的目標之間實現的一種動態協調與平衡。因為對他而言,打擊敘利亞,特別是采取所謂的可控的“精準打擊”,完全可能在民意支持意義上實現所謂的同仇敵愾的“聚旗效應”,同樣實現拉抬民意的效果。
在發動襲擊一天之后,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他急需的那句“任務完成”。15年前,上一位共和黨總統小布什就在林肯號航母上信心滿滿地宣布了同樣的這句“任務完成”,但事實卻是伊拉克戰爭的夢魘在那時才剛剛開始。而今,歷史不知會否重現。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已經燃燒七年的敘利亞戰火不但毫無熄滅的跡象,反而會因美國等外部大國軍事的強力介入而成為中東亂局的爆炸點。當再次卷入本以為可控但注定最終失控的戰爭泥潭之時,美國民意一定會再次顯現出懲罰性的塌方式下滑。于是,特朗普政府如今的飲鴆止渴,斷送的卻是中東稍縱即逝的一縷曙光。
編輯:曾珂
關鍵詞:空襲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