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華西村改革掘金記:從窮怕了到“天下第一村”(圖)
既是村,又是企業
獨走集體道路的華西村,并未遠離正在興起的市場經濟。
1985年,吳仁寶動員村民以錢入股,投資村集體。集體控股、個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體經濟制度,由此而生。
“當時老書記鼓勵村民每人自愿(出)2000元,投到村委會里。村委會一共籌到了幾百萬,又統一安排到各個企業中去,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企業賺了錢,我們每年會給村民分紅。”吳協恩說。
但每人2000元不是個小數目。“那時村民年收入大概700元左右。拿出這些錢,相當于一個人三年不吃不喝賺出來的工資。”在趙荷芬的印象里,當時的2000元足夠買一輛高檔大型摩托車了。
為了這筆錢,村民們質疑過、反對過。可為了“跟上大家的節奏”,許多沒有現錢的家庭不惜向親友借錢,最終還是入了股。
用村里的集體資金和村民的入股資金,華西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創辦了華西鍛造廠、華西鋁制品廠、華西五金拉絲廠、華西冷軋帶鋼廠等,效益頗佳。到1991年底,華西村已創辦大小企業20余家,完成產值3億多元。
“實際上從改革開放那時候起,我父親就每天看《新聞聯播》。”吳協恩告訴新京報記者,過去,父親下地都要帶著收音機;此后,父親每天準點開電視看新聞,“趕不上7點的直播,就看夜里或者第二天的重播。家里人也都養成了類似的習慣。”
據華西村宣傳辦負責人介紹,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要求“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想法再解放一點”,一語消除了人們對改革開放的猶疑困惑。當時,吳仁寶長子吳協東正在香港參觀,率先看到了新聞,一回家馬上向父親匯報。
聽到消息的當天夜里,凌晨1點,吳仁寶就召集黨委成員開會,要求千方百計進足鋼鐵企業的原材料。因為他從南方談話中看到了“中國即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可村里的現金不夠,到哪里湊足購買原材料的資金?吳仁寶的辦法是:找政府,找銀行,找村民。
第二天,吳仁寶帶著吳協東直奔江陰市政府。他們要靠著村辦企業的資產借一筆大錢,只有江陰市市長點頭,銀行才能貸款。獲得市長首肯后,中國農業銀行貸給華西村2000萬元。加上向村民個人籌資約400萬元,吳仁寶有了底氣。
用這些錢,華西村購進了近萬噸鋼坯、1000噸鋁錠、700噸電解銅等原料。沒多久,原本每噸3000元的原材料就漲到了10000元。
就在1992年當年,一批工業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進駐華西村。之前低價購買到的原料,為村里節省了近億元的生產成本。而產品良好的銷售情況,又讓村里賺得盆滿缽盈,“一夜暴富”。
1994年,已擁有鋼鐵、毛紡、化工、鋁型材、鋼型材、帶管等45家企業的華西村組建了華西集團,村與企業形成雙軌發展。
“關廠書記”來了
進入新世紀前后,準備接棒華西村的年輕一輩,有了自己的新想法。
1999年,對金融領域頗為關注的吳協恩提出,應當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業完善產業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21人的舉手表決會議上,20人同意,一人反對。反對者就是老書記吳仁寶。他不明白,有了足夠資本的華西村為什么要上市?但他最終聽從了大家的意見。
不多久,華西集團A股在深圳上市。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華西村 改革 掘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