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機動兩千多公里 上萬名海軍陸戰隊官兵在演練什么?
極限推車。陳志愿/攝
幾個科室的負責人依次在全旅交班會上作檢討
滇北高原駐訓場的叢林深處,一座座野戰帳篷按戰術配置連片布局,其中最大的一座,便是該旅黨委機關聯合辦公所在地。但走進帳篷卻發現野戰桌椅前席次井然,只是不少席位上沒有人。
“帳篷內外就像有一扇旋轉門,戰位實施隔天輪換,大家輪流出門參訓、進門辦公。”該旅作訓科科長王干理介紹,此次野戰機關創造性地推行訓練雙軌制,要求機關跟訓指導部隊與自身訓練的時間等比例分配。這意味著,所屬人員與裝甲、步兵、偵察、炮兵等兵種分隊一樣,同為一個標準的訓練單位,同樣要參加各種技戰術訓練和專業基礎訓練,并且一人不少、一項不漏。
在該旅輕步二連士官長許建國看來,旅黨委機關在訓練籌劃和監察上下的工夫同樣可圈可點。他們瞄準作戰任務定訓練課題,一體兼顧起指揮員素養、分隊協同、作戰流程等多個層面。
作為必要策應,他們還成立了由作戰訓練、人力資源、紀檢監察等部門和基層營連官兵代表構成的訓風巡視分隊,分頭將每天跟訓督導情況形成書面報告,進行量化計分、講評通報。
監督考評大大助推了該旅野戰駐訓訓練計劃和訓風整改的高效執行。開訓第三周,該旅黨委機關因連續通宵推演實爆訓練方案,導致野戰參訓比例銳減,監察評分墊底。最終,幾個科室的負責人依次在全旅交班會上作了檢討。這種處理方式雖讓機關“丟了面子”,但卻取得了陣前立威的效果,為整個訓練場帶來了新標準、新勁頭。
“訓練基礎是否牢固,直接關系著戰場勝負。”該旅適度延長了基礎訓練時間,從一招一式、一步一動中嚴摳訓練質量,堅持把該拉的實兵拉全、該帶的實裝帶足、該打的實彈打夠。
鮮明的實戰導向讓該旅一營營長張國慶壓力不小。按照該旅黨委機關定下的備戰基調,臨戰狀態貫穿全程,全營每半個月要組織一次跨晝夜戰備演練,訓練內容涵蓋緊急集合、摩托化機動與徒步行軍、偵察、口令傳遞、占領陣地、展開進攻部署、特情處置等數十個課目,每次戰備演練還都有兄弟營隊充當藍軍。
“營連排三級指揮員和整個裝甲分隊都被逼到了臨界點,但就是在這樣的磨礪中提高了戰斗力。”張國慶說。
“絕望坡,魔鬼坡”
近年來,按照“全域作戰、全程練兵”的思路,海軍陸戰隊先后轉戰內蒙古草原、東北寒區、云貴高原、西北大漠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快節奏、高強度、高難度的跨區機動實戰化訓練,有效地提升了部隊的全域作戰能力。而滇北高原的惡劣地形和天候,更是官兵們上佳的練兵“磨刀石”。
在滇北高原駐訓場,和別的地方不一樣,這里的5公里武裝奔襲路線穿越在高低起伏的山岳叢林里。海軍陸戰隊某旅連長張克坤記得,連隊第一次在高原組織武裝5公里越野就慘遭“滑鐵盧”,只有四分之一的官兵成績合格。
尋找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這條路線的后半程有一段“絕望坡”。這是一段大約150米、足有60度的陡峭上坡,“跑到最后,由于缺氧,‘絕望坡’仿佛一道直插云霄的‘天路’,是對官兵體力和意志的考驗”。
“絕望坡,魔鬼坡!”有戰士這樣說。但上士班長黃曉明不服輸,“挑戰一切不可能,倒也要倒在沖鋒的路上!”他說。
隨后的訓練中,官兵們結合百米戰術和戰場救護課目,在“絕望坡”上每天有針對性地進行沖坡練習。經過兩個月的訓練,現在連隊高原重裝5公里合格率已達到四分之三以上。
滇北高原駐訓場上不僅有“絕望坡”,更有暴風雨。當地流傳著“云南十八怪,東邊下雨西邊曬”的說法。5月初的一天下午,天氣晴朗,營長吳建毅帶出隊伍到訓練場進行輕武器射擊,沒想到剛到訓練場,大雨突然傾盆而下,冰雹也砸下來了,戰士們的鋼盔被砸的梆梆作響,有人嘀咕著:“這么大雨,避避吧。”
“穿上雨衣,就算是下刀子也要給我打!” 吳建毅營長站在大雨中斬釘截鐵地說。他率先撲在泥潭中,臥倒據槍瞄準,一套動作如行云流水,“砰砰砰”,雨中的槍聲格外清脆。官兵們于是在大雨冰雹中完成了實彈射擊訓練。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海軍陸戰隊官兵 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