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技工荒”成掣肘,呼喚大國工匠“高薪時代”
◆ 中國制造面臨較嚴峻的“人才瓶頸”與“技能短板”: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高技能人才4700多萬人,僅占就業人口的6%,而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比高達40%—50%
◆ 我們掌握的就業市場求人倍率,技術工人都在1.5—2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高級工缺口大
◆ 要完善社會分配體系,調整技術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
◆ 要加大對技術工人的社會福利與保障措施
技能人才嚴重斷層、年輕人不愿意當工人等問題,一直是陜西省寶雞機床集團工人技師麻建軍揮之不去的心病。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麻建軍說:“現在工廠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線年輕技工的學習勁頭和氛圍也不足,長此以往,很多技術和工藝將后繼無人。”
長期以來,我國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與其他職業相比,技能人才短缺、就業難與招工難等現象仍是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具體體現,這與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偏低、社會地位不高、思想觀念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有關。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以下稱《意見》)。這是立足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又一個重大戰略決策,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對進一步提升技術工人經濟社會地位、加強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有效落地。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落實好《意見》的相關要求,逐步提高技術工人待遇,進一步完善用人評價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技術能力、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圍,讓鉆研技術、掌握技術的人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
“技工荒”成掣肘
沒進過名牌大學,沒有過硬的學歷,卻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成為各自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在央視《大國工匠》系列節目中,“發動機焊接第一人”高鳳林等八位來自不同崗位的“國寶級”技工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技工荒”現象長期存在,中國制造面臨較嚴峻的“人才瓶頸”與“技能短板”。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萬人,僅占就業人口的6%,技術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比高達40%——50%。
對比懸殊的數字背后是迫切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們掌握的就業市場求人倍率,技術工人都在1.5——2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高級工缺口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說。
為何“技工荒”長期存在?究其原因,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主要是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偏低,社會地位不夠高,輕視技術水平、工人崗位的社會觀念依然存在,許多人不愿意當技術工人,已有的技術人才也年輕在加速流失。
一方面,收入水平偏低是導致“技工荒”的重要因素。麻建軍告訴本刊記者,一線工人的收入主要靠與技能水平相掛鉤的獎金,剛入行的年輕技工技能水平不高,工資待遇也較低。“我們車間的一線操作工人月薪有三千多元,考慮到房價、物價、子女教育等因素,這一工資水平是偏低的。”在車工領域耕耘近30年的麻建軍,已經取得該領域的最高職業資格,但他的月薪僅有五千多元。
低收入水平不僅讓年輕人“望而卻步”,也加速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車工是對手藝技能要求較高的傳統工種,培養高技能工人至少需要10年,但因為待遇問題,這幾年我們車間流失了很多高技能人才。”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洪家光說,受東北經濟形勢的影響,還有來自房價、物價上漲的現實壓力,多位高技能工人轉行,技術人才流失明顯。
除了待遇低,麻建軍認為,勞動強度大、風險高、壓力大也是導致“技工荒”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是導致“技工荒”的重要因素。在洪家光看來,以前老八級工收入高,社會地位高,職業認同感、價值感強,“我父親那一輩工人對這份工作有很深厚的情懷,但現在工人崗位的‘含金量’下降了,這樣年輕技術工人很難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洪家光說。
技術工人是創新驅動骨干力量
工人強則制造業強,制造業強則國強。技術工人不僅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尤其是高技能領軍人才肩負著工業強國夢,是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此次《意見》抓住了技術工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求大力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待遇水平,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支持技術工人憑技能提高待遇,暢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促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術工人。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提高技術工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待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立足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際需求,保障廣大工人群體利益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戰略意義和時代意義。
發展成果惠及工人群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題中應有之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認為,工人是最廣大群眾的代表,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覆蓋到所有工人群體,這是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從我國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經濟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工人是制造業的基礎支撐和骨干力量,“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就是提高中國制造業的質量。”鄭東亮說。
推進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對于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
“大國制造向大國智造的轉變更需卓越的工匠。”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說,作為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有生力量,工人隊伍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他認為,能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不僅關系到技術工人自身利益的實現,也關系到能否在經濟全球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提高大國工匠的待遇和地位,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多位專家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對技術工人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為了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鄭東亮說,要大力提高技術工人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這是打造具有高職業素養、高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隊伍的前提條件,也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關鍵因素。“只有制造業企業整體上擁有穩定的、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才能真正提升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鄭東亮說。
綜合施策“高薪時代”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是一項長期的改革任務,在多位專家看來,要以提高待遇為抓手,以提升社會地位為基礎,以增強話語權為動力,技術工人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大國工匠的職責,更好地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從社會經濟結構來看,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工人的整體待遇。鄭東亮分析,長期以來,我國依賴勞動力優勢,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發展重點,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中高端產業是必然要求,逐步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和社會地位是必然趨勢。“只有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先進制造業不斷發展,技術工人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才能不斷提高,才能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常凱說。
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受訪專家建議,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科學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首先要完善社會分配體系,調整技術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夏一璞認為,更高質量就業的核心內涵是勞動權利及其實現機制。
此外,要加大對技術工人的社會福利與保障措施,讓技術工人得到實惠與尊重,從而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系統全面的培訓,不斷提高技術工人的素質技能,有效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和就業穩定性。”常凱說。
從社會價值認可來看,夏一璞認為,除了提高待遇,技術工人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還來自于權益保障以及價值認可。在她看來,通過自身的精湛技能和辛勤勞動,技術工人獲得合理的工資待遇,享受社會福利保障,得到社會廣泛的價值認可,才能真切感受到勞動的榮光。
另外,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離不開工匠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王懷超教授說,一方面,各地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以多渠道多形式講好大國工匠故事,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和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年輕技術工人的培養,制造業企業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年輕技術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不僅成為先進制造業的生力軍,更要成為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接力者。(記者陳燕 刊于《瞭望》2018年第21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技術工人 工人 工匠 待遇 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