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 呈“四升一降”趨勢
中新網6月8日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今日介紹稱,中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呈現“四升一降”的趨勢。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81.8億,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數約為2.44億,較2016年增加7.5%;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續下降并穩定在較低水平,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實現連續3年下降。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8日上午就全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提升情況舉行發布會。郭燕紅首先介紹了醫療質量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的提升情況。
郭燕紅說,在政府主導、行業推動,特別是醫務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
去年《柳葉刀》雜志曾報道我國醫療質量進步的情況。去年是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進行了報道,從1990年到2015年25年間,中國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它是使用了醫療質量和可及性,就是HAQ指數排名進行計算。我們國家從1990年的第110位進步到了2015年的第60位,進步的幅度位居全球第三位。這是在去年《柳葉刀》雜志公布的情況。
近日,《柳葉刀》雜志再次發布了最新的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國的HAQ指數排名又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了2016年的第48位,我們在一年間躍升了12位,再次取得重大進步,是中等SDI國家中進步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提升的成績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在醫療質量提升方面,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不斷完善政府監管、機構自治、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醫療質量管理多元共治機制,通過強化制度保障、健全規范標準、完善質控體系、科學精細指導和推進質量公開等具體舉措,提升醫療質量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
我國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變化趨勢來呈現。所謂“四升”,一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81.8億,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數約為2.44億,較2016年增加7.5%。
二是部分專科、重點病種和手術診療質量穩中有升。從專科層面看,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和神經外科等傳統高風險手術科室中低風險組死亡率分別從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大家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明顯。而從重點病種和手術層面看,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出血和腦梗死等16個監測的重點病種和顱腦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13個重點手術診療質量指標穩中向好,其中,16個病種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
三是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以抗菌藥物為例,我國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個百分點。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個百分點。細菌耐藥趨勢總體平穩。
四是醫療服務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級和二級醫院平均住院日分別為9.8天和8.7天,較2016年分別下降0.3天和0.1天,實現5年連續下降。
“一降”是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續下降并穩定在較低水平。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實現連續3年下降。我們用這樣“四升一降”體現我們國家醫療質量水平以及醫療服務效率和醫療資源供給的持續提升。
在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方面,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思路,從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入手,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提升以醫療技術水平為核心的專科服務能力,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
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優勢明顯的“國家隊”,代表我國醫學發展的最高水平,發揮行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對基層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傾斜力度,平衡優質資源區域布局,通過專科建設發揮橫向聯動、縱向帶動作用,提升了常見病、多發疾病和重大疾病診療能力。
僅“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就累計投入60億元,支持了79個專業,314家醫院的1231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各省也加大了省域內和縣級醫療機構臨床專科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持續的支持和建設,我國專科發展和醫療技術能力呈現“兩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態勢。
“兩平衡”,一是區域間技術能力更加平衡。區域協同能力得到增強,專科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中西部地區和縣級醫院技術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并填補了多項區域內技術空白。據不完全統計,城市三級醫院幫助縣級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達到15000多項,50%的縣醫院已能夠開展顱腦腫瘤手術、頸椎手術、肺葉及全肺切除術和內鏡治療技術等復雜治療手段。
二是專科間發展更加平衡。麻醉、重癥醫學、病理等平臺專業和兒科、急診、精神、康復等薄弱專業快速發展,專科間技術能力差距明顯縮小,專科協調發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兒科為例,“十二五”期間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對我國兒科重癥、小兒消化、小兒呼吸、新生兒、兒童口腔和小兒外科等專業給予了大力支持,促進兒科專科能力有效提升。
郭燕紅說,“四提升”,一是臨床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相關專科開展醫療服務覆蓋的病種數量有所增加,治療病例的平均技術難度水平普遍增高。疼痛科、口腔頜面外科、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等專業病種數量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專業平均增幅超過20%。神經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燒傷科和疼痛科等專業CMI指數(病例組合指數,代表收治病種難度)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燒傷科和疼痛科平均增幅超過20%。
二是重點疾病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技術創新與轉化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產生了一批達到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優勢醫療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各專科共申請各類專利7789項,產生了一批代表我國甚至國際最高水平的優勢醫療技術。如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自主研發的心室輔助裝置開展臨床應用,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中長期心室輔助“無泵可用”的困難局面,填補了國內心室輔助研發領域技術空白。
三是專科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醫療行業的“中國聲音”不斷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據不完全統計,3812人次現任或曾任本專科主要國際學術組織、期刊、雜志的委員或編委以上職務,340人次牽頭或參與制定了本專科國際指南、規范、行業標準。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關于消化道血管病變的相關研究成果成為2015年美國胃腸病學會相關指南的唯一依據。
四是重大事件醫療救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感染性疾病科、重癥醫學科、急診科、燒傷科等專科在近年發生的重大事件醫療救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郭燕紅表示,應當認識到,當前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郭燕紅表示,下一步,堅持不懈地做好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提升工作,不斷完善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提高醫療質量安全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更為廣泛的應用。
郭燕紅提出,要繼續堅持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一方面繼續打造國家醫療質量和醫療技術高地,充分發揮行業引領和帶動作用。另一方面,繼續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縣域醫療機構的支持,加大短板專業的技術發展,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和專科間發展的差距,更好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郭燕紅還表示,要進一步激發醫療機構內生動力,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促進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持續提升,為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實現“健康中國”而不懈努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醫療質量水平 四升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