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文物中的國慶故事
? ——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永恒紀念
國慶將至,萬眾歡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關于新中國成立時的紅色文物展出頗為引人矚目。
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展示著新中國成立時的點滴故事,也向世人呈現著鮮為人知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原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原稿
1949年4、5月間,隨著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解放,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提上議事日程。
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今北京)召開。籌備會下設6個小組,其中,由馬敘倫、葉劍英、沈雁冰領導的第6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歌、國徽、國都等方案,這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先要決定的一項重要工作。
7、 8月間,新政協籌備會在《人民日報》《新民報》《光明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的顯著位置上連續刊登了《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
截至8月20日,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里,籌備會就收到國內各階層人士、港澳同胞和海外中華兒女寄來的應征國旗設計稿1920件,圖案2992幅。此后,仍然有許多應征稿件從四面八方寄來。
在眾多的國旗設計稿中,一幅由上海普通計財工作者設計的稿樣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圖案。
這位設計者叫曾聯松(1917—1999年),浙江瑞安人,少年時代酷愛美術和書法。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引導下開始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5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在上海從事情報工作。
1949年7月,當他看到報紙上刊登的國旗圖案的征集啟事后,幾乎沒有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便懷著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投入到國旗圖案的設計工作之中。他購買了設計所需的紙張、畫筆等材料,每天構思、畫圖案、拼畫面,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但進展并不順利。
一個群星閃爍的夜晚,曾聯松仰望天空,猛然想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救星共產黨”。他從中得到啟發: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是中國人民的“救星”。他又想到自己曾讀過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書中一張毛澤東頭戴紅軍帽的照片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紅軍帽上的紅五角星正是中國共產黨最為形象的代表。于是,他決定用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并特意在五角星中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黨旗中的錘子和鐮刀,使其更加直觀。又經過一番思量,他決定以小五角星象征廣大人民。至于五顆星的顏色,曾聯松最終決定用黃色,這代表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是黃種人,是被母親河黃河養育的。紅色作為國旗的基礎色,似紅霞滿天,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征革命、解放和光明。在五顆五角星的布局問題上,經過多次嘗試,最終,曾聯松決定五星在旗面左上方,大星的一個角尖指向正上方,顯得莊重,穩如泰山,四顆小星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中央,象征人民大眾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周圍。這樣,大星引導于前,小星環繞于后,如同眾星捧北斗。
歷時一個多月,曾聯松完成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他制作了兩份五星紅旗圖案稿,一份于1949年8月中旬寄往新政協籌備會應征,隨同寄去的還有關于國旗圖案意義的說明及制作方法,另一份則保留在家中。
最終,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經過初選、復選和終選,從眾多圖案中脫穎而出。
將近半個世紀之后,1994年5月,曾聯松在得知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為籌備“當代中國”展覽開展文物征集工作的消息后,毅然決定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用紅黃兩色蠟光紙剪貼的國旗原設計圖案底稿捐贈出來,讓它們在博物館中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不斷傳承下去。
毛主席親手升起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關于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四個決議案。為規范國旗制作,周恩來指示胡喬木、梁思成和彭光涵三人在曾聯松設計原稿附帶的制法說明基礎上,重新寫一個制作方法,必須做到使人一看說明就能制作標準國旗。三人討論之后,即由梁思成改寫,胡喬木修改定稿,提交大會主席團討論。
9月29日上午,位于北平東單煤渣胡同內的國營永茂實業公司接到北平市委指示,要求趕制一面長5米、高3.33米的五星紅旗,10月1日前必須送到開國典禮籌備處,這是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將親手升起的國旗!
時年29歲的干部宋樹信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立刻著手落實。當時,北平的印染業無論規模和技術條件均達不到印制國旗的要求,因此,這么大幅面的國旗只有組織手工縫制才能完成。上級領導對這面國旗提出了很具體的要求:紅色旗面必須用紅綢,黃色五角星必須用黃緞。要做兩面,以供挑選。宋樹信走訪了北平的多家布店,終于在大柵欄的瑞蚨祥找到幾塊紅綢和唯一一卷三米多長、不到二尺寬的上好黃緞。由于紅綢不夠長,瑞蚨祥又請來工藝精湛的技術人員把紅綢布料連接起來。隨后,宋樹信帶著紅綢和黃緞來到西單一家叫“新華縫紉社”的店鋪,把所有原料交到一位30多歲的女技工手上,開始按照國旗制法制作國旗。
可做到一半時,問題又出現了——那卷黃緞只有不到二尺寬,無論怎樣比量,都無法整個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總有一個角必須拼接。宋樹信連忙向公司匯報,經過逐級請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個角上接一個尖。
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后一夜,宋樹信和工人們一起忙碌著、興奮著、憧憬著。終于,兩面相同尺寸的大國旗被精心趕制出來。由于那條接縫處理細膩,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做完這一切,已是10月1日凌晨。
一大早,宋樹信帶上仔細包裹好的嶄新的五星紅旗,送到位于天安門廣場北面西側的開國典禮籌備處。籌備處的同志當場驗收,表示十分滿意。
下午3時,首都30萬市民齊聚天安門廣場見證開國大典的盛況。在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升國旗、奏國歌儀式開始。毛主席按下電鈕,廣場中央的旗桿上,這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節奏,像一輪朝陽般冉冉升起,將開國大典偉大、莊嚴、團結的氣氛推向高潮……
1951年7月,這面國旗由北京市政府撥交給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和保存。
此面國旗長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用五幅紅綢拼接軋制而成的,五顆五角星用黃緞子制成,且大五角星一角為拼縫而成。雖然歷經風雨,國旗的邊角和旗褲已經磨損、殘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澤。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象征,是中國歷史新篇章的見證。
編輯:楊嵐
關鍵詞:國旗 禮炮 開國大典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