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擁堵費”收不收、怎樣收,不能總是辟謠
光明網評論員:謠言時時有,隔一陣兒,就會出來挑逗民眾脆弱的心理防線。而官方的辟謠,很多時候只能揚湯止沸,似乎很難抑制民眾的恐慌與憤怒。
近日,網傳北京新的道路交通及車輛管理措施將于2017年起實施,稱“二環內分時段收擁堵費”。有媒體從市交管局、市交通委等部門獲悉,未得到上述通知,工作人員建議市民勿輕信,“要以官方發布為準,建議市民隨時關注有關部委網站及正規媒體發布的消息”。
北京市將收取城市擁堵費,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謠言。此次網絡傳言,不過是將施行時間說得更具體罷了。而官方的回應也并沒有給出更多的信息,甚至也沒有明確否認,只是泛泛地說,不要輕信,要“聽我的”。可官方的權威發布卻遲遲缺席,甚至諱莫如深,這又如何讓民眾有踏實感?
對于擁堵費收不收的問題,隨著這些年陸陸續續的“吹風”,相信民眾心里已大致有譜。去年年底,北京市交通委緩堵處負責人就曾向媒體有過披露,“擁堵收費是國際大城市普遍實施的一種市場化手段,就是用價格來調整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然后北京市也正在研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也表示,“現在確實行業主管部門和法制部門在研究論證。”前不久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也明確提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引導各地依法建立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差異化交通擁堵治理措施。要根據城市交通狀況,適時研究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收費政策。
可見,至少在決策層面,擁堵收費大體上已無問題。接下來的,不過是時間、標準、范圍等操作層面的問題。而恰恰是在這些關乎民眾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官方信息極為稀薄,語焉不詳,躲躲閃閃,由此產生的信息滯后乃至真空狀態,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機會。
收費政策事關社會的公共利益,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公眾樂見的,絕不是有關部門“咣當”一聲扔出來的一個結果,而是希望看到決策形成的全部過程。講得更具體一點,社會公眾有意愿、也有權利參與這個決策的過程,什么時候收、采取怎樣的標準、有哪些救濟手段等等,都應該攤開了討論。
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決策民主化的過程。不是說民眾攪局,恰恰是在這樣一個有當事人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消除歧見,回應質疑,乃至逐步形成某種共識。具體說,相關部門既然已在研究論證,為什么不能把相關的進展情況向社會公開?既然也承認擁堵收費是一種市場化手段,為什么不聽聽廣大交通參與人的意見?
如果非要等到有關部門自認為“時機成熟”才肯發布,則這樣的政策仍脫不了“閉門決策”的嫌疑。到那個時候,民眾喧囂的質疑聲浪,只會更高、更激烈。類似的民意被堰塞、被強迫的例子,在很多地方均不鮮見,由此產生的民意戾氣以及社會成本,盡管會在行政壓力下暫時噤聲,卻不會自行消失。久而久之,不僅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也會使公眾的不信任感乃至不滿不斷增強。
公共政策的決策核心正在于公開透明與開放性,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理應做到最大的坦誠。如果總是視民意為阻礙,視參與為寇讎,視公開為麻煩,依然循著神秘化的思維,以行政化的路徑強行推進決策,則其只能與“市場化”、“民主化”漸行漸遠。
說到底,征收“擁堵費”治理擁堵,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為了收費而收費、收費之后擁堵能否改善、公共交通能否滿足公眾出行需要,凡此種種,均屬于陽光下的公共事務,不能只靠辟謠,而是要靠實實在在的信息公開。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擁堵費 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