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藝術美麗一個城市
綠色家園(國畫) 1999年 樊楓
束之行者二(雕塑) 2016年 傅中望
白發蒼蒼的武漢大學老教授劉務本雖然走路有些緩慢,但說起話來鏗鏘有力,“10年來,無論刮風下雨,無論酷暑嚴寒,武漢美術館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我和像我一樣的忠實觀眾們……”12月14日,在武漢美術館開館10周年“藝術美麗一個城市:武漢名家邀請展”開幕式上,她的發言激起了臺下的熱烈掌聲。
自2008年武漢美術館新館遷至漢口保華街2號,這個在1931年建成的老銀行基礎上改建的公共空間,就圍繞著展覽、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收藏、交流等方面積極有序開展美術館各項工作,開啟了它面向服務廣大公眾、梳理和展示地域文化、引進經典并走向國際的征程。
“10年前,我參加了武漢美術館開館展;10年后的今天,我也愿意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特地從北京趕回去參加活動的湖北籍參展藝術家馬六明告訴記者。實際上,從開館展 “互動——2008中國當代油畫展”和紀念晴川畫會30年的“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國畫作品展”就可以看出該館“立足本土,關注當下”的學術定位。一系列立足于梳理研究本土藝術家的展覽持續進行,并已形成老、中、青三個層面;從水墨到油畫、版畫、水彩等,其研究領域不斷擴展。此次“武漢名家邀請展”堪稱集大成者,展覽囊括了曾經或正在武漢生活的110位藝術家,如周韶華、唐小禾、程犁、尚揚、 徐勇民、樊楓、傅中望、劉一原、冷軍、曾梵志、郭潤文、劉壽祥、魏光慶、郭正善、肖豐、王心耀、張廣慧等。近200件展出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影像等多個藝術門類。“它們以‘傳承與創新’和‘當下與前沿’兩條線索展開敘述,各個單元的參展作品打破創作者的年齡限制、突破畫種類別,力圖通過作品與作品間的對話形成展覽結構,讓觀看更加生動有趣。”本次展覽策展人、武漢美術館館長助理宋文翔說。
如果說立足本土文化的梳理是一個地域美術館獨特的身份標簽,那么在全國美術館系統大力推進專業化建設的背景下,多方互動、順勢而為、管理升級、互利共贏就是武漢美術館借力的法寶。10年來,武漢美術館立足武漢、放眼全國,一步一個腳印,先后形成了“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展”“江漢繁星計劃:青年藝術家研究展”“大師系列研究展”“武漢水墨雙年展”等品牌展覽項目。也是從10年前引進“天機自得——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起步,其“大匠之門”品牌展系列如今已先后引進了齊白石、劉海粟、關山月、華君武、何香凝、蔣兆和、石魯、錢松喦等大家的作品,使得經典的力量助力展覽的品質,為廣大市民享受文化成果、提升審美能力提供了便利。
“改革開放帶給藝術家充分的自由,才能在今天看到如此風格多樣的作品,才有了我們這40年的成長。”藝術家冷軍的話發自肺腑,也頗具代表性。武漢這座城市發展的10年中,眾多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變化軌跡,與城市文化的變遷息息相關。也正因此,“櫥窗里的時代變遷(1950—1980年代)——武漢美術館館藏武漢老櫥窗紀實影像展”,讓參與當年評選的專家記憶猶新,以武漢城市發展過程中商業“櫥窗”的繁榮和衰落為切入點反映社會圖景的變遷、審美意識的發展,這個角度殊為獨特。
在當天的開幕現場,還有來自日本、韓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駐漢領事館和國外美術機構的相關代表。建立在武漢與國外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形成政府層面友好交往的基礎上,武漢美術館積極與相關友好城市的美術館展開對等交流,并利用各國在漢設立領事館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積極推廣與相關國家的文化項目合作,目前,已與日本、韓國、法國、德國等國友好城市的美術館形成了穩定的合作。
“我們用今天的展覽來慶祝武漢美術館10周年,也與10年前的開館展形成呼應,更清晰表明了我們的定位與立場。”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表示,這次展覽力求梳理與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地區所取得的藝術發展成果,以喚起廣大市民觀眾對這個城市歷史文化與藝術創作成果的認同和自豪,從而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美術館與城市的公共文化藝術事業中來。
10年彈指一揮間。在第一個10年里,武漢美術館通過全館上下的共同努力,2015年躋身全國重點美術館行列,近幾年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評選中屢獲殊榮。但是面對日益成熟的觀眾、日益規范的美術館管理體系、日益完善的美術生態,未來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時代,公眾的需求越來越被重視,公眾的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考量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回望武漢美術館的10年歷程,其步履雖不乏匆促,卻體現了不斷研究與適應公眾文化需求的努力,其圍繞城市文化定位的諸多實踐與鍛造,在與都市文化的相融共生中愈加顯現出自身的性格。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館 武漢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