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崔文佳:面對發展壓力更要保持綠色定力
作者:崔文佳
如果只算小賬、算當前賬、算局部賬,追求綠色GDP對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的效益可能會有短期影響,這也是強身健體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關注的是整體生態安全的大格局,不能為了緩解短期困難而放棄長遠的戰略目標。一名合格的黨員干部,必須擁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也勢必在行動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全國兩會進行時,來自天南地北的代表委員共聚一堂建真言、謀良策。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參與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特別談到了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強調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總書記這番講話雖然是寄語內蒙古,但實則對于全國各地的發展都有警示意義。這些年來,對于生態環境,總書記走到哪兒,強調到哪兒。之所以不厭其煩,就是因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放眼世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往往不可避免地經歷環境污染的過程。作為后發國家的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時間濃縮了發展成就,也加劇了負面效應。當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變得愈發珍貴的時候,我們開始省思: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從“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背后是我們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辯證關系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與之相應,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頂層設計為之革新;“史上最嚴”環保法長出“牙齒”,“史上最大規模”環保督察亮出利劍,基層落實次第展開。取得的成就無需多言,遭遇的阻力也顯而易見,我們深刻感受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發展的轉型升級殊為不易。以GDP增長論英雄的思維慣性仍在一些地方或深或淺地存在,某些領導干部存在路徑依賴、行為慣性,割舍不下“傻大黑粗”的項目,甚至拋出“環保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百姓就業增收”的論調。
總書記的告誡,寥寥數語卻直指關鍵。結合當前的階段性特征,我們更能體會到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一方面,隨著高質量發展成為共識,環保壓力層層傳遞,很多過去“錢景”不凡的項目和產業不能上、不能搞;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有所加大,調結構、轉方式,亦不可能一蹴而就。“內外夾擊”之下,各地謀發展的壓力可想而知。究竟是嚴守環保紅線,甘愿GDP數字不好看,還是偷偷越界,為自己博個面子光彩?現實博弈拉鋸何其激烈,這正是總書記嚴肅提醒大家保持定力的原因所在。
客觀地說,如果只算小賬、算當前賬、算局部賬,追求綠色GDP對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的效益可能會有短期影響,這也是強身健體必須付出的代價。生態環境欠賬,終究是要還的,甚至需要“連本帶息”地加倍償還。寅吃卯糧痛快一時,卻注定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我們關注的是整體生態安全的大格局,不能為了緩解短期困難而放棄長遠的戰略目標。一名合格的黨員干部,必須擁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也勢必在行動上有所為、有所不為。說到底,能否擺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天平,反映的是一種政績觀:為官一任,究竟是為己還是為公,究竟是為一時還是為一世?
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朝著高質量發展轉向的過程中,環境治理是必須跨越的一道關口。爬坡過坎必然會遭遇陣痛,但也正是這些磨礪更能顯現水平和擔當。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們才能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早日建成天藍、山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崔文佳)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發展 壓力 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