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德才兼備,方堪科研重任
4月15日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披露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孟偉的相關案情。根據相關通報,孟偉政治蛻變,經濟貪婪,從一名環境保護工作者淪為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的“污染源”,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和科技界造成了嚴重惡劣影響,并罕見批評其“背棄科學道德,毫無家國情懷”。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孟偉的身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一個在專業領域造詣頗深的學者,一個做出過杰出成績的科學工作者,竟沉淪至此,可悲、可嘆、更可氣!試問,從“環保者”到“污染源”,中間淌著多少銅臭,丟了多少斯文?
院士,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榮譽意味著責任、擔當,也意味著黨和人民寄予了殷殷期望。“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一大批杰出中國科學家不僅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增進人類福祉帶來了巨大正能量。“一生為國鑄核盾”的“核司令”程開甲,傾情“北斗”的“牧星人”譚述森,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的“殲—10之父”宋文驄……他們胸懷家國情懷,忘我工作、攻堅克難,將一項項高端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前沿。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大潮澎湃,千帆競發,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新形勢新任務,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也賦予了更大責任、更高使命。只有把握大勢、搶占先機,只有迎難而上、勇攀高峰,才能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才能助力國家以創新引領未來。必須指出的是,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以創新引領未來,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需要進一步引才聚才用才。而腐敗案件提醒我們,引才聚才要嚴把德才標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方堪重任;德不配位,或將帶來巨大損失、惡劣影響。
對此,要進一步用好“識才的慧眼”。從某種程度上說,識人的難點,正在于識“德”。有必要加強對德行的審核,延長考察線,擴大考察面,既要看當前還要看以前,既要看工作圈還要看生活圈和交往圈,要全面掌握一個人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對待個人名利等情況。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辨人識人、以德為先不應只是一時的門檻,而應動態化、常態化,以常態化考察監管,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心存“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敬畏之心,不敢逾越底線。
此外,更重要的在于個人的“修煉”。德,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利益觀的綜合反映。人而無德,行之不遠。從以往案例來看,科研貪腐基本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有人在利益與奉獻面前,奉行利益優先,有人在享樂與吃苦之間,選擇享樂在前,熱衷于及時行樂,喪失自我約束……一旦“總開關”出了問題,必然導致這樣那樣的思想行為出軌越界。古人云:“源潔流清”。一個人的身份、崗位、職務可以變,但做人的本色不能變、本真不能丟、“本來”不能忘。尤其對于院士等科研工作者而言,要善養浩然正氣,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源頭清,人生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德”站穩,才能讓“才”真正發揮作用。
士以弘道。科研工作者是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要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以干凈為前提、為底線,才談得上做更大貢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重任 創新 德才兼備 ,方 方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