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醫聯體破解“分級診療”痛點
2012年底,北京朝陽醫院聯合周邊10家二三級醫院,成立北京市第一家以“分級診療”為目標的醫聯體。如今,6年多過去了,作為本市分級診療最早的踐行者,北京朝陽醫院在醫改的道路上仍舊走在全國前列。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醫聯體成立以來,朝陽醫院實現下轉住院患者14086人次,上轉住院患者1693人次,成功破解了大醫院“上轉容易下轉難”的雙向轉診制度痛點。
拍片在社區,診斷在大醫院
5月14日上午7時56分,在朝陽醫院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值班醫生左龍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前的X光片。“從影像上看,這位患者右肺上有多發性肺紋理模糊影和高密度影,結合患者目前咳嗽、咳痰及發熱癥狀,考慮右肺部有炎癥……”8時21分,這個影像報告的結果已經返回到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午不到兩小時,左醫生已經看了30多張來自社區醫院的片子。
長期以來,放射診斷醫生不足的現象一直困擾社區醫院。為此,北京朝陽醫院成立了遠程醫學診斷中心,在醫聯體成員單位之間形成了信息技術互聯互通。也就是說,北京朝陽醫院醫療聯盟里,團結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8家社區醫院,可將所有影像檢查圖像上傳區域PACS平臺,由北京朝陽醫院放射科醫生進行診斷,真正實現“拍片在社區,診斷在大醫院”,避免了患者為某一項檢查來回奔波。社區醫院如果對影像結果有疑問,可以通過電話跟朝陽醫院的醫生直接溝通。
“遠程醫學影像診斷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也加強了大醫院專科醫生和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的交流。”北京朝陽醫院黨委書記、理事長張金保說。
記者了解到,在朝陽醫院醫聯體內,社區醫院因設備或技術所限不能進行的檢查、化驗(如MR、CT、病理和一些特殊化驗等),均可直接在成員單位開單,安排患者優先到朝陽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再傳回社區醫院。
雙向轉診渠道無縫銜接
朝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池洪杰,同時還是高血壓慢病管理團隊的一員。她每兩周都要到呼家樓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一次診。
每當社區醫生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病癥,社區醫院通常會把患者約到大醫院專家出診的當日來就診。
“臨床上有一些高血壓患者,用了很多降壓藥,但是血壓卻一直控制不好、波動很大,這種情況社區醫生處理起來,往往會有一定困難。”池洪杰說,如果社區醫生判斷患者需要上轉到朝陽醫院,就會跟我們慢病團隊的專科醫生直接溝通,聯系預留床位。這樣一來,就不需要患者自己再到朝陽醫院聯系掛號、住院了。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還可以方便地下轉回社區。
“在上下轉診患者的過程中,患者在兩邊醫院的就診記錄、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等,雙方都可以實現共享。醫生對患者病情變化會了解的更多,診斷也會更精準。”池洪杰說。
截至目前,朝陽醫院已遴選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慢阻肺五種慢病十位專科專家,在聯盟內建立了“慢病管理團隊”。
平日里,大醫院的專科醫師與社區醫院全科醫師之間建立了培訓、講課、遠程、微信等多種溝通模式,傳授各種診療技巧,還指導社區醫生幫助患者合理用藥,有效識別需要上轉的患者;朝陽醫院還推選專家擔任 “責任主任”,具體負責醫聯體內雙向轉診、業務指導、人員培訓等協調工作,參與社區醫院行政管理……6年來,有29位副高以上專家每年到基層診療患者85000余人次,舉辦培訓66次惠及社區醫生5310人次,逐步實現“慢病先行、雙向轉診、上下聯動、三級共管”的分級診療體系。
“綜合病區”解決住院難
統計顯示,自醫聯體成立以來,朝陽醫院實現下轉住院患者14086人次,上轉住院患者1693人次。
記者在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訪時,正碰上一位91歲老太太出院。老人的女兒許女士介紹,老太太是老慢支加咳喘,有一天夜里突然就發燒,到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查后,發現老人是肺部感染。“當晚醫生很快就把老太太收住院了,病區的主任醫師和護士長全是朝陽醫院的醫護人員。這要是在大醫院里,得等多久才能住院都不好說。”
接收老人住院的病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病區”。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的推動下,朝陽醫院與六里屯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綜合病區”,在社區醫院門診樓拿出35張病床來承接朝陽醫院急診科進入穩定期的患者用于周轉,朝陽醫院派駐急診科醫護人員擔任病區主任和護士長,確保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
“這些朝陽醫院過來的醫護人員,工資、獎金等績效還按朝陽醫院的水平發放,全部由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支付。”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劉運杰透露,這種合作模式打破了醫院之間原本的隸屬關系、人事關系和經費關系。大醫院醫生每天都可以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面對面帶教和培訓,在提升基層診療能力的同時,也解決了朝陽醫院慢病患者壓床的問題,大醫院騰出來的床位可讓更多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治療。“下一步,我們還想進一步擴大開放給朝陽醫院的床位,建立呼吸機依賴康復中心。”
基層醫院“強筋壯骨”留住患者
社區醫院,在醫聯體大醫院的支持和幫助下,也在不斷提升診療水平,因此留住了更多病人。
不久前,八里莊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生就查出了患者老李體內隱藏的“炸彈”——腹主動脈瘤,并利用醫聯體的預約轉診渠道,第一時間將病人轉到朝陽醫院治療。
71歲的老李最近腹脹不適,到八里莊社區衛生中心拿藥時,向醫生提了自己的不適。醫生經過初查后沒有發現老李有明顯消化道疾病,又為老李安排了腹部超聲檢查,還特意查看了老李的腹主動脈。這一查,竟然真的發現了隱藏在老李肚子里的腹主動脈瘤。當天,社區醫生馬上安排老李轉診到朝陽醫院。
類似的案例社區醫院時有發生。目前,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天門診量在千人左右,比2012年增了一倍。
如今,本市建成58個綜合醫聯體已覆蓋全市16個區。在社區醫院走綠色通道就能約上大醫院的專家號,各種優質醫療資源離老百姓越來越近。根據北京市衛健委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本市二三級醫院已拿出30%的號源下沉到基層,基層診療工作量每年上升了近30%,相當于凈增1000萬診療人次,而三級醫院診療工作量則下降了7%。大醫院真正實現了其接診疑難重癥患者的定位,而大量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則被留在了社區。(記者 劉歡)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醫院 社區 朝陽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