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三貧村”的幸福模樣
本報記者 韓雪茹
盛夏,行走在阿令朝村的鄉野山間,看見的是宜居鄉村的幸福模樣: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內,一幢幢磚瓦新居整齊排列,水、電、路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干凈整潔的健身廣場綠樹成蔭,不時傳來歡聲笑語;擴建的肉驢養殖基地正在緊張施工……
時光回溯,4年前的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爾鎮阿令朝村還是一個地貧、人貧、村貧的“三貧村”,頂著重點貧困村的“帽子”。4個自然村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常住104戶,貧困戶就有97戶,人均純收入多年徘徊在2600元左右。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委會的辦公場所低矮簡陋、破爛不堪,黨支部開會都在干部家的炕頭上進行,人們稱為“炕頭支部”。
“剛一駐村,眼前的景象確實讓我心里一顫。村里土房子占比達到90%以上,村民精神面貌低迷,基礎設施也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求,村子急需有力的帶動和幫扶。”回想當初,駐村第一書記解良滿懷感慨。他說,只有橫下一條心,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才能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幫扶,不能只追求“立竿見影”,更要“細水長流”。駐村工作隊的前期調查顯示,阿令朝村有水草資源優勢,再加上村民有多年的養殖傳統,很適合發展養殖業。于是,整合各方幫扶資源、建設現代化綜合養殖場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我們這兒大部分是旱地,農作物產量低,種植品種單一,根本賣不上價。大多數人還是靠養牛養羊掙點錢。”村委會主任張金龍說,雖然有一定的養殖基礎,但當解良提出建養殖場時,大家心里還是打起了鼓:沒有資金,想法再好又有什么用?
幸運的是,解良所在單位——自治區黨史研究室提出擠出辦公經費106.4萬元,從2015年開始至今,分5批予以支持。2015年冬,養殖場開工建設。為了節省開支,砌墻蓋棚的磚頭是解良“厚著臉皮”去旗扶貧辦、農牧業局要來的,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還動員村民出工出力,參與養殖棚圈建設。
養殖場建起來了,羊價卻一路走低。解良聽說黑驢市場不錯,而且赤峰鄉間有“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的說法,驢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驢奶粉、驢阿膠價格不菲。他便帶著村干部到赤峰市考察,跟當地一家公司磨了四五天,連夜買回84頭黑驢。
今年,村里還將阿令朝村下轄的紅衛自然村的200多畝閑置的荒地圍了起來,建成了肉驢養殖基地。夏季,黑驢就遷在這里進行養殖。這樣一來,不僅節約了養殖成本,而且黑驢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對防控疫病有好處,驢肉的品質也更有保障。
阿令朝村雖然土地貧瘠,但卻有綠色無污染的資源優勢。怎么把特色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如何確保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受益?解良和駐村工作隊一邊考察學習,一邊摸索自己的發展路徑,讓集體經濟基礎更加扎實、更加可持續。
在為老鄉買胡油時,解良了解到榨胡油的利潤是種胡麻的幾倍,于是就醞釀建了一個磨油坊項目;在外出考察鄉村旅游時,他得知石磨面粉口感好、價格高,又琢磨利用閑置的房子建起磨面房。“精準扶貧+集體經濟”的路子,徹底結束了村集體經濟空白的歷史,也為村民增收拓展了新路。
“不僅能入股分紅,還能領工資,這是我們從來不敢想的事情。”村民王彥清負責在基地飼養黑驢,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十分滿足。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如今的阿令朝村,集體經濟正在快速增長,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者有其股”,每一位村民都擁有集體經濟的股份,而且每股價值已經達到了1萬多元。一向低調的解良難掩自豪:“我們注冊了‘阿令朝’品牌,著力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高端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農產品優質優價。”
看到阿令朝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已達400多萬元的報表,村委會主任張金龍感慨萬分:“幾十年了,村集體的賬上沒有一分錢。現在可好了,咱村2018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4600多元。今年年底,所有貧困戶都能如期脫貧!”
經過幾年的努力,村里100戶村民建起了新房,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今年,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共同發力,帶領村民栽下了1700多棵樟子松和1500多棵蘋果樹,在取得生態效益的同時,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走進阿令朝村,曾經“土房成片、遍地荒蕪”的景象已經成為歷史,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天藍、村凈、景美的宜居畫卷。
增收發展有了底氣,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了。這幾天,阿令朝村4個自然村的村民小組長天天往村委會跑,積極籌備第三屆鄉村文化節,還要組織村民趣味運動會。大家都說,這是在提振鄉村振興的精氣神兒!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三貧村”的幸福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