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這份事跡“空白”的立功證書,他“騙”了家人幾十年...
盛夏時節,記者跟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吉林省四平市,看望參加過“兩彈結合”試驗“陣地七勇士”之一的79歲老兵劉啟泉。
聽說基地來人了,劉啟泉特別激動,不顧剛做完膽囊切除手術,特意下樓來迎。雖然身上還掛著引流管,術后的刀口不時隱隱作痛,但劉啟泉興致很高,句句不離以前在部隊的經歷:“嘗嘗這個哈密瓜,不過沒有咱那兒的甜。”四五十年前,他和戰友在戈壁灘種的哈密瓜,有他這輩子品嘗過的最香甜的味道。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這次試驗的成功震驚了西方大國,國際輿論卻開始嘲諷我國“有彈無槍”,甚至有人想當然地預言:5年內中國不會擁有運載核武器的工具。然而,僅僅兩年后,1966年10月27日,中國導彈核彈結合試驗成功,震驚了全世界,但是那些參與試驗的英雄的名字,一直由于“保密”的原因無法公開。直到40年后,世人才知道,在距離發射工位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內,有7名官兵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指揮操作,如果試驗出現問題,他們將犧牲在這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地下室內。劉啟泉就是當時的“陣地七勇士”之一。當年他剛從哈爾濱軍工學院畢業,就作為加注技師參與了“兩彈結合”試驗,榮立二等功。
△劉啟泉的立功證書。
可這是一份只能默默藏在心底的榮譽。由于核試驗“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兒”的保密要求,在試驗后幾十年時間里,劉啟泉沒有向外透露一個字。老伴高玲芝邊拿出劉啟泉的二等功證書邊感慨地說:“沒想到他一聲不響地‘騙’了我這么多年。”打開劉啟泉泛黃的立功受獎證書,記者看到,兩頁的“主要事跡”欄內一片空白。“我爸問過我,干啥給你二等功啊,你當的啥兵?我說就工作突出唄,就站崗放哨。”劉啟泉回憶。老父親對此表示過質疑,大學生竟然去站崗放哨?父親那時不知道,劉啟泉不是普通的大學生,他在軍校時學的是導彈相關專業,而這一點家里也無人知曉。直到2007年,“解密”后的第二年,老戰友才好不容易聯系上劉啟泉,告訴了他“解密”的消息。此后,已經退休的劉啟泉有了新的愛好——通過博客記錄自己在戈壁灘的軍旅生涯,記錄自己的光榮歲月。“我以前都是用電腦寫,現在更方便了,想寫的時候就用手機寫。”劉啟泉帶記者走進臥室,指著面前的臺式電腦介紹。讓記者驚訝的是,這臺電腦平時就是他和老伴使用,已經79歲的劉啟泉每天學習,用起電子設備來不輸年輕人。“我以前的經歷都寫在里面了,你可以看看,圖片也都在里面。”劉啟泉掏出手機登錄自己的博客賬號。記者看到,劉啟泉的博客頭像就是自己的軍裝照,博客從2007年3月開始更新至今,詳細記載著那段讓他難忘的戈壁灘往事。
△當年的地下控制室入口(左上)和內部場景(左下);右圖(左起)分別為劉啟泉、佟連捷和徐虹。(解放軍報)
“我以為這事不能公開呢,以為這輩子這事就爛到肚子里了。”在整個聊天過程中,劉啟泉這樣的話重復了許多遍。他告訴記者,從入學開始,他們就接受了嚴格的保密教育,所以對于自己參與“兩彈結合”試驗的經歷,早就做好了一輩子守口如瓶的準備。隨行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館長侯冀主動提起,想收藏一些劉啟泉從軍的紀念品。經過一番翻箱倒柜,他找到了當時的軍大衣和一副領章、一個針線包。劉啟泉痛快地決定,把它們都捐獻給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可惜以前好多老物件都因為搬家次數太多找不到了。”劉啟泉遺憾地說。當記者提起劉啟泉的耳聾問題時,高玲芝說,劉啟泉最近這些年聽力一直不好,去年因為中耳炎在醫院治療,醫生診斷是“陳舊性穿孔”,還問他以前受過什么傷。“我當時就逗他,是不是以前搞試驗時傷的?他說‘別胡說,沒有的事’。”高玲芝想到,劉啟泉轉業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工廠做技術設計工作,沒有理由受傷,最可能的就是在戈壁灘風吹日曬的那幾年。即使現在已經解密,劉啟泉也不承認,在戈壁灘的那幾年給他帶來了任何傷害。他記住的,是那里有最香甜的哈密瓜,最難忘的歲月。他的立功證書永遠空白沒有關系,那些最光榮的時刻已被他牢記在心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劉啟 啟泉 證書 試驗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