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 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中醫藥很早就出發了
幾千年的中國,重大瘟疫發生時,從未出現數十萬、百萬甚至千萬的人口滅絕,正是得益于中醫藥的護佑。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受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屠呦呦1971年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經過40多年驗證,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實現諾獎設立115年來中國科學家獲得自然科學類諾獎的歷史突破。獲獎的最大理由,莫過于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
20多年前,我去南非考察交流,當地的WHO傳統醫學研究所的一名專家問我:“為什么中國人能發現青蒿素?我們南非漫山遍野的青蒿,怎么我們就發現不了?”很難忘記他不甘的語氣和神情。
發現青蒿素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目前最廣為人知的典型案例。其實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中醫藥很早就出發了。
1961年,印尼前總統蘇加諾因腎結石無法排尿,又不愿接受手術治療,向中國求助,希望由中醫解除他的病痛。
1962年,周恩來總理派中國醫療組前去印尼為他醫治。經過4個月的中醫治療,蘇加諾的病情明顯好轉,岳美中教授被授予印尼國家勛章。
上世紀70年代,朝鮮金正日總書記患眼疾,中國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唐由之教授的有效診療被授予朝鮮騎士勛章。2007年我被俄羅斯授予勛章,體現了俄羅斯對中醫藥的認可。
若干年前,一位外國政要找我看病。在診斷、開方、醫囑之后,一直默不作聲的保健醫生突然發問:“能把每種中藥的作用標上嗎?”我向他解釋,中醫藥不這么標注,因為除了單味藥療效外,重要的是中藥的配伍作用。他仍不解地問:“那你們做了哪些實驗,能證實這個藥方治好病呢?”
保健醫生的提問確實是再正常不過的西醫思維,比如任何西藥應用前,至少需要做多次動物與臨床試驗,必須闡明主要成分、作用機理與毒副作用……
而中西醫的差別恰恰正在于此。
西醫以病為本,思維是微觀的、解析式的,因此產生了還原論;中醫以宏觀和整體論思維為標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因人而異,辨證論治,同樣的病也會根據人或所處的時間與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藥,所謂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在中西醫診療思維、治療模式全然不同的情況下,中醫藥要走向世界,就需要被人認可,而被認可的前提,就得靠療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療效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近年來,許多國家首腦、政要到訪中國,紛紛提出體驗中醫養生保健、加強中醫藥領域合作的意向。歷數中醫藥走向世界,歷經了幾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針灸率先被世界認識,當時中醫藥與國外交流的方式,主要以人員培訓、針灸應用為主;上世紀90年代,中醫藥國際交流形式發生巨大變化,從針灸到中醫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新世紀之后,隨著部分中成藥、飲片的出口,中醫藥產業逐漸走向世界,涉足領域更廣泛,特別是中美、中意、中法、中奧等中醫藥合作亦成為國家合作框架。
曾經有一部電影叫《刮痧》,講述的就是中醫療法在國外遭遇文化差異而使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故事。距離那部2002年上映的影片十幾年后的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施行。
中醫藥在中國經歷幾千年的發展,雖然立法僅兩年,但國內中醫藥立法和國外立法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國內立法是對中醫藥的保護、利用、規范與發展,國外立法是承認中醫藥的合法地位。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家,通過立法使中醫藥進入醫療保險,為中醫藥防病治病提供保障。
今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第72屆大會決定,將傳統醫藥(中醫藥)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這是中醫疾病分類與診斷走向世界的歷史突破。
我是聽著毛主席教誨長大的一代人,今天再去展望中醫藥發展的國際方向,年少的閱讀記憶涌了上來。他老人家曾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對于蘊含著深厚中華優秀文化的中醫藥,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脈相承。如習總書記指出,“中醫藥是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如何發掘寶庫精華,運用好這把鑰匙是中醫藥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單純的科學,解決不了人文的問題;單純的人文,也解決不了科學的問題。當今世界各學科的發展方向,是人文和科學的融合。我投身奉獻的中醫藥事業就是這樣的“二合一”——既有方法與技術,也是道與文化。(韓雪 整理)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