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復興路上>特刊報道>探索改革路 探索改革路

改革開放潮起 人民政協新生——五屆全國政協自身建設綜述

2019年09月21日 07:59 | 作者:顧磊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982年12月,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修改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對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職能以及工作總則、組織總則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確立了科學的制度規范。
1982年12月,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修改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對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職能以及工作總則、組織總則等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確立了科學的制度規范。

寒冬退去,生機勃發的春天來了。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鄧小平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癱瘓狀態,進入新的建設周期。

當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進入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中心任務的新的歷史時期,人民政協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

入憲法、修章程、統一戰線新定位……1978年至1982年間,人民政協自身建設屢有重大歷史意義突破,如涅蓜重生的鳳凰,在時代洪流中煥發出絢爛光彩。

■肩擔歷史使命人民政協被寫入憲法

3037票贊成、3票棄權,歷史時刻,振奮的情緒在人民大會堂彌漫。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憲法。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首次被寫入憲法,這是人民政協法制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

修改憲法的歷程,人民政協發揮了自身應有的作用。

1980年9月10日,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隨后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處,具體負責這次憲法修改工作。

1982年2月27日,在憲法修改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長胡喬木作了《對憲法修改草案(討論稿)的說明》,對關于政協職能入憲的問題重點作了說明。

1982年4月30日,政協全國委員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公布憲法修改草案的決議中提出的要求,發出了《關于認真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通知》,要求政協全國委員會各學習組、各民主黨派中央弄清這次憲法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憲法修改草案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并進行逐條討論。這次討論共進行了3個月。在討論中,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對憲法修改草案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文字上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這些意見都及時送憲法修改委員會參考。

新修訂的憲法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今后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這95個字,一改1954年、1975年、1978年3部《憲法》對人民政協無文字表述的狀況,不僅肯定了人民政協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肯定了其重要的歷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規定了人民政協可以在國家政治、經濟、對外友好活動等廣闊的國家事務中持續地合法地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第一次為人民政協的合法存在和發揮作用提供了根本保證。

這一歷史突破,意味著憲法為人民政協履行職能、開展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促進了人民政協制度化建設的不斷完善。

■呼應時代需求修章程建制度化保障

與修憲同時進行的,是政協章程的修改,這也是一次重大變革。

1978年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依據中共十一大精神和憲法的基本原則,對政協章程進行了修改。

此次章程修改對恢復和重建政協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仍受“左”的思想影響,部分內容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提法。

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現代化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產力,多方面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

在此背景下,1980年9月12日,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作出了修改政協章程的決議,并成立了以鄧小平為主任委員,劉瀾濤、朱蘊山、史良、胡厥文同志為副主任委員共91人組成的政協章程修改委員會。

政協章程修改委員會廣泛征求各有關方面意見,先后做了14次較大的修改后,擬定了政協章程修改草案,于1982年6月提交政協章程修改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

同年7月,全國政協五屆十九次常委會議通過決議,將政協章程修改草案交付全國各級政協以及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方面代表人士進行討論。在3個多月時間里,各方面提出的建設性修改意見,歸納起來共330條。

同年11月,政協章程修改委員會根據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見,并以當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精神為指導,對政協章程修改草案做了最后修改補充,隨后提交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審議。

這次修改政協章程,前后歷時兩年多,參加人數之多、方面之廣、影響之深,在人民政協的歷史上是空前的。

1982年12月,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政協章程。新的章程對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作用以及工作總則和組織總則作了明確規定。

這次修改,排除了上一次修改中“左”的錯誤理論和提法,明確規定:人民政協的性質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人民政協的任務是“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擁護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基礎上,盡一切努力,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實現我國各族人民的總任務而奮斗”;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新章程的制定,呼應了時代需求,為人民政協參與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讓人民政協立于改革開放潮頭,為國計民生獻力獻策。

■團結各方力量統一戰線確立新定位

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匯報后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可以稱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愛國者的聯盟,愛國者的范圍是很寬廣的,包括蔣經國在內,只要臺灣回歸祖國,他就是做了愛國的事。”

這一關于統一戰線的關鍵性表述,有著濃厚的時代色彩。

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統一戰線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法寶,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意味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新時期的各項任務而共同奮斗。

至1986年,中央統戰部召開的第16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有了進一步的明確表述,首次提出了愛國統一戰線的“兩個范圍聯盟”:一個是由大陸全體勞動者、愛國者組成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一個是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

1978年至1982年間,統一戰線事業的另一大歷史突破是“十六字方針”的出臺。

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新時期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統一戰線由過去的階級聯盟變成“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愛國統一戰線;各民主黨派由改革開放前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黨”,變成“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聯盟”。中共同黨外人士的關系發生了變化,致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為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的共同追求和奮斗目標。

1982年1月,鄧小平出席第15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時指出:“今后,中國共產黨同黨外朋友的關系,應當成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關系。”這是在多黨合作歷史上首次完整表述“十六字方針”,在黨的十二大會議上得到了確立。從此,“十六字方針”成為新時期正確處理中共同民主黨派關系的指南。

“十六字方針”的推出,推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確立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關系的準則,奠定了人民政協新時期體現特色發揮優勢的基礎。

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十六字方針”作為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貢獻和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給予高度評價。這是“十六字方針”的歷史價值之所在,也是在新時代的現實作用之所在。

(本報記者顧磊整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