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內蒙古:提高脫貧質量 鞏固脫貧成效 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么永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15日至16日考察內蒙古時強調,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緊迫問題,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難題,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我區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年以來,我區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圍繞減少14萬以上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剩余20個國貧旗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特殊貧困群體和“兩不愁三保障”面臨難題,突出“精準、可持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關鍵要求,抓重點、補短板、防返貧、強保障,銳意進取、探索創新,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一、 提高政治站位講擔當。及時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甘肅、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聽取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等情況匯報時的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落地落實,以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回報總書記的關心厚愛。
二、 聚焦核心指標抓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全面排查摸底,深入調查研究,第一時間制定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工作方案,各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形成解決問題的路線圖、時間表。全區“兩不愁”問題基本解決,“三保障”措施有效落實。義務教育方面,全面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在31個國貧旗縣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制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實施辦法,實現貧困家庭學生義務教育資助政策全覆蓋;強化控輟保學措施和動態管理,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失學輟學學生。基本醫療方面,對176所未達標蘇木鄉鎮衛生院、752所嘎查村衛生室啟動達標建設工作。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范圍。貧困重病患者救治率和25種大病患者救治率均分別達到99.7%和99.8%,33.7萬名貧困慢病患者享受簽約服務。住房安全方面,實施剩余9309名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將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3655戶存量貧困戶全部列入2019年危房改造范圍。飲水安全方面,健全水質檢測制度,加強水質檢測監測,因地制宜解決飲水安全未達標貧困人口46727人。
三、 緊扣瓶頸制約補短板。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集中力量補短板。啟動實施脫貧攻堅十項“清零達標”行動,即實現脫貧攻堅到戶政策未落實或執行有偏差的清零;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扶貧產業項目未覆蓋和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兜底政策未覆蓋的清零;貧困嘎查村集體經濟清零遞增;貧困戶危房清零;貧困嘎查村未通動力用電、貧困戶生活用電未達標的清零;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清零;精準扶貧數據質量達標;貧困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兩級衛生院(室)設備、人員、藥物等基本醫療服務達標;貧困戶飲水安全達標;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和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子女控輟保學達標。堅持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對1.8萬未落實產業扶持措施的貧困人口全部落實產業扶貧項目。通過農牧業、光伏、旅游、電商等扶貧項目,實現1674個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貧困嘎查村清零遞增。采取風光互補等新能源系統(600瓦/戶)單戶供電方式,推動447戶貧困戶生活用電達標。
四、 建立長效機制防返貧。一是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推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調整充實自治區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完善推動落實機制,出臺了13個關于產業扶貧的政策性文件,形成26條支持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的保障措施。加強扶貧項目庫動態管理,提高項目儲備質量,指導貧困旗縣和貧困人口超過2000人的旗縣編制了《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加大農牧業產業資金投入,幫扶每個貧困嘎查村至少發展1項帶動能力強的種養主導產業。推行直補到戶、資產收益和企業、旅游、電商等帶貧減貧模式,龍頭企業帶動貧困人口13.95萬人次,年人均增收1519元;“菜單式”直補到戶覆蓋貧困人口69.4萬人次,年人均增收2235元;資產收益分紅和勞務補助扶持貧困人口37.48萬人次,年人均增收1206元;旅游扶貧帶動3.3萬戶8.18萬貧困人口增收、2203戶4736名貧困人口脫貧;電商扶貧服務貧困人口18.1萬人次、帶動貧困戶就業8239人。二是加大轉移就業力度。以技能培訓、崗位開發、勞務協作、就業服務為抓手,幫助5598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生態扶貧為1.67萬名貧困人口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年人均補貼1萬元。三是完善綜合保障措施。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采取土地流轉、資產收益等帶動增收,統籌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低保兜底和扶貧開發資源,提高保障能力。將符合條件的38.8萬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兜底范圍,為符合條件的18.8萬未脫貧人口代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發揮光伏扶貧帶動作用,31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保障4萬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每年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建成投運后可帶動11.3萬貧困戶增收。四是落實貧困人口基本養老政策,建立低保減退制度,脫貧攻堅期內保持已脫貧貧困縣、貧困嘎查村、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穩定,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五、 凝聚各方合力強保障。一是完善自治區負總責、盟市旗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要求,明確自治區領導工作職責分工,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落實領導干部包聯制度,36位省級領導同志“一對一”聯系貧困旗縣制度,重點推進聯系點脫貧攻堅工作。增設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由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廳局主要領導牽頭,分行業分領域推動脫貧攻堅任務落實。向57個貧困旗縣分別派駐由1名廳級干部帶隊的工作總隊,常駐貧困旗縣督導脫貧攻堅工作。二是加大扶貧投入。2019年中央、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財政專項資金計劃安排100億元以上(中央24.58億元、自治區44.87億元,分別增長5%和7%),已到位93.35億元。堅持因需而整、應整盡整,整合涉農涉牧資金70.7億元。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70.2億元,覆蓋貧困戶41.6萬(次)。成立由財政、扶貧等部門牽頭的資金使用監管專項指導工作組,不定期深入旗縣開展扶貧資金使用監管指導。三是深化京蒙扶貧協作。京蒙雙方主要領導率團互訪,相關盟市旗縣各層級各領域深入對接622次,簽訂協議322份。北京市撥付2019年京蒙扶貧協作資金11.56億元,北京市16個區財政援助31個國貧旗縣1.58億元;商定扶貧協作項目343個;引導北京市24家企業到31個貧困旗縣投資興業,共建產業園區12個,援建扶貧車間49個;北京市選派第五批43名掛職干部全部到崗開展工作,選派259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扶貧協作。我區選派72名掛職干部、465名專業技術人員赴京掛職學習;京蒙幫扶轉移415名貧困人口進京就業,累計幫助17894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四是發揮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優勢。加強對定點扶貧工作的統籌指導,建立溝通調度工作機制,自治區確定15個部門單位,負責與中央26個定點扶貧單位聯絡對接,協調解決項目落地手續辦理、政策銜接等問題。今年26個中央單位的主要領導赴貧困旗縣調研7人次,班子成員和部門負責人調研120人次,幫助貧困旗縣解決困難問題260多項,派駐掛職干部51人,計劃投入資金(物資)2.48億元,實施項目226個,惠及貧困人口8.5萬人。實施“萬企幫萬村”行動,745家企業與1835個嘎查村結對,累計完成投資6億元,11.21萬貧困人口受益。五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深入開展“十進村”活動,發揮“草原輕騎兵”宣講隊伍作用,入戶宣講政策覆蓋90.8萬人次,有效提高貧困群眾政策知曉率。加大培訓力度,全區舉辦各級各類培訓872期,培訓20萬人次。采取設置公益崗位、實行獎勵積分等方式,培育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開展全區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活動,對73個先進集體和73名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并組織開展巡回宣講,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全區4名個人、2個集體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六、 銳意創新改革求突破。一是創新扶貧資產規范化管理。在全國率先提出“加強對扶貧資金形成資產的管理”,自治區將扶貧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并在興安盟先行開展試點工作,推動全區扶貧資產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有力促進扶貧資產保值增值、長期發揮效益。興安盟以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規范、監督到位的扶貧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目標,以普查登記、建立臺賬、明晰產權、分級建立管理制度為抓手,形成產業項目管理“三統一”運營模式、扶貧資產“2355”管理模式和“兩本臺賬、六項清單”項目資金監管模式,為全區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模式。二是推進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自治區將赤峰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列入全區深化改革重點內容,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聯動平臺,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保障,支持在建立高質量穩定脫貧機制、貧困預防機制、統籌解決城鄉貧困機制、扶貧治理長效機制四個方面積極探索和改革試驗。自治區扶貧辦等相關部門形成協調推進機制,全程指導、全程推動、全程監督。三是建設脫貧攻堅網上3D展廳。全面收集整理脫貧攻堅各類圖片、音頻、資料,總結提煉脫貧攻堅典型、成效,推動脫貧攻堅網上3D展廳基本建成,真實記錄和反映我區農村牧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效宣傳我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顯著成就,并使之成為共和國脫貧攻堅檔案內蒙古篇。
關鍵詞:提高脫貧質量 鞏固脫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