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融入鄉村社會是返鄉創業的必修課
湖南一位90后創業者在長沙從事水產養殖,已經小有成就。前年,他與老家邵陽市洞口縣一個養殖戶開始合作養殖基圍蝦,沒想到他們的蝦塘在兩年內遭到村民哄搶上十次,已損失幾十萬元。甚至有村干部家屬參與其中,蝦塘工作人員勸阻時,還與村民發生了沖突。
被鄉親“欺負”、物資遭哄搶,是很多返鄉創業者共有的經歷。這些煩心事,其實都與當事人沒能融合當地社會有關。返鄉創業的“鄉”,不僅是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空間意義上的鄉村,更是鄉村社會的具體人和社會關系。處理不好這些,將給返鄉創業帶來額外成本。
哄搶財物,理應受到依法嚴懲。不過,單單靠嚴懲多半也難以保障“外人”在當地立足。其實,返鄉創業能否被鄉村社會接納,關鍵在于能否把村民變成“自己人”。如果村民意識到創業項目和自己或親戚朋友利益相關,哄搶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在鄉村社會發展出類似“自己人”的社會關系,其實并不難。畢竟,村民并非全都是愛占小便宜者。記者在山東某縣采訪時,一位返鄉種茶的青年說,最初總有周邊的村民來偷采茶葉,后來他才弄清楚,是因為自己承包了土地卻不請當地人來茶園務工,有村民覺得他“不講規矩”,想通過偷采茶葉教訓這個“外人”。后來,他雇了一批當地人務工,還請在該村有威望的熟人代為管理茶園,偷采問題迎刃而解。
要解決類似的矛盾,也可以從政府部門的精準扶貧項目中找經驗。不難發現,那些成功的精準扶貧項目,在執行時大多都會依靠當地人,同時建立起各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普通村民和致富帶頭人都能參與其中并得到實惠,自然不會從項目中“薅羊毛”、搞破壞。
從媒體報道看,與鄉村社會溝通不暢的問題,經常發生在下鄉的外來項目上。原因無他,這些“外人”對鄉村社會更陌生。而那位返鄉創業的90后,并非“外人”,本該更熟悉鄉村中的社會關系,卻也“翻了船”,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從鄉村走出來的年輕人,正在對鄉村越來越陌生。
近年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中央和各地都出臺了鼓勵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政策。返鄉創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方面的重要抓手。能否融入鄉村社會,已成為返鄉創業項目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對于那些對鄉村社會仍比較陌生的創業者來說,學會如何與鄉村社會打交道,是必須補的一課。(本報評論員張典標)
關鍵詞:融入鄉村社會是返鄉創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