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為這樣的開放“叫好”
接近一周時間過去了,人民政協報“全國政協機關首次公眾開放日活動”的報道,在讀者中依然熱度不減。不僅因為記者精準記述了公眾走進全國政協這座“神秘”機構的收獲,更因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看點。
對于“全國政協”這個名字,公眾并不陌生,但它的身影大多是在新聞上看到的———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會議、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題協商會……以及每有大事發生時,伴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這些“高大上”的名字,一同被播音員播送。不僅如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全國政協委員們,也給政協帶來了高知名度。然而,或許恰恰是這種高度,令普通人感到難以接近,如同此次公眾開放日里,一位家住全國政協機關附近的參觀者所言,“感覺(踮起腳尖也)夠不著”。面對中央和國家機關,公眾普遍有一種“似近又遠”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國家大政方針都是從這些深墻大院“飛”出來,條條關乎老百姓衣食住行;另一方面,普通人基本上沒有同這些機構直接接觸的機會。
政協究竟是什么、做什么?與普通人又有什么關系?借助公眾開放日,來自社會各界、不同年齡的參觀者們走進政協,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獨特魅力,聆聽了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發揮的作用,了解了促進民生改善是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有參觀者在航天系統工作,參觀勾起了他對于人民政協在推動航天事業發展中所做貢獻的回憶;有參觀者想來看看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場景和電視上看到的有無差別;而那位原本覺得政協“夠不著”的參觀者,當了解到政協還關注孩子們吃飯這樣的家常事,一下子感受到政協就在身邊。而“努力讓群眾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正是近年來政協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全國政協與“開放”這個詞語結合起來,共鳴由此而起,溫度從此而來。此番效果表明,公眾開放日是一座橋梁,一個契機。越多的人走進政協,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理念就越深入人心。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政協 開放 公眾 全國政協 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