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葉辛:寫那個我看見我經歷的上海

2019年12月23日 16:35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上海,一座擁有近2500萬人口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發生。很多作家都寫過上海,葉辛筆下的上海故事有什么特別之處?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日前在上海浦東圖書館做客學習讀書會,和現場觀眾分享他眼中的上海,暢談他如何在這座城市汲取創作的靈感。

1949年10月出生的葉辛,今年70歲。去年,葉辛寫了一本《上海傳》,他說,他寫的不是那個“上海灘”,而是他看見的上海、經歷過的上海。葉辛家住西藏路和北京路的交叉處,離家最近的一座橋叫泥城橋,葉辛的上海故事便從泥城橋講起。

泥城橋,就是今天的西藏路橋,這是上海市中心一座普普通通的橋,但它承載的歷史卻并不簡單。泥城橋地名的來源和1854年的一場“戰役”有關。當時,外國人不滿足已有的租界,仍想越界筑路。有一次,英國人和中國士兵起了沖突,打了一場仗。這場戰斗只持續了一兩個小時,英國人為了渲染這一“戰役”是“偉大的勝利”,稱其為“泥城戰役”。泥城橋這一地名隱含著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

1915年,泥城橋由木橋改為鋼筋水泥橋,后來成了西藏路橋。但是老上海人還是習慣叫它泥城橋。20世紀60年代,泥城橋邊開了一家全中國都出名的星火日夜商店。這家店24小時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成為全國商業服務的標兵,名噪一時。泥城橋這個地名也就在老上海人中口口相傳至今。

大餅,上海街頭最普通的一種小吃,大餅里也有故事。葉辛有位在美國紐約當教授的老同學,這位老同學每年回上海探親時,都要帶20個地道的上海大餅回美國。大餅在他周邊的華人朋友中最受歡迎,有的人舍不得吃,還要帶半個回去讓家里人嘗嘗。老同學的老伴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她就留下來一個大餅,讓自家餐館的大廚研究研究,爭取做出一模一樣的大餅。大廚來自臺灣,對上海小吃也算精通,但大廚研究了三天,最后滿頭大汗地說:“我實在完不成你的任務。”這個身邊的故事讓葉辛感慨,大餅都有文章可做,于是決定將記憶里一毛錢以下的上海小吃都寫出來。

回顧自己如何寫上海,葉辛說:“我是帶著兩副目光來看上海。”19歲那年,葉辛和妹妹一起去貴州插隊落戶。貴州山遙水遠,多年的知青生活不僅給葉辛的人生帶來改變,更給予他文學創作的靈感。起初,他是帶著上海小青年新奇的目光看鄉里的一切。久而久之,他開始理解農民,融入他們的生活。

生產隊讓葉辛去學校教書,有段時間課本發不下來,葉辛就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次講到高爾基的《童年》,提到了面包。葉辛記得,當時全班所有學生都舉起手,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葉老師,我們想問一下,什么叫面包?”葉辛只好拼命想,說把面粉放一點水,學生說這是饅頭,是包子,葉辛說都不是。那是什么?葉辛說不出來,他就說烤箱,一說烤箱,學生就問:“什么叫烤箱?”后來,利用回上海探親的機會,葉辛帶了面包給貴州的孩子們。回上海工作后,有一年再回貴州,遇到當年那位提問的學生,已經四五十歲了。他說:“葉老師,你的面包我都記得,現在面包啊什么東西都看到了。”

葉辛說,當“山里人”的目光和都市人的目光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有故事可寫。他笑稱,如果說自己和上海其他作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寫上海時用的是貴州人的觀點、貴州人的眼光、貴州人的視野,寫的是他實實在在觸摸到的上海。(記者 顏維琦)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上海 葉辛 泥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