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這些社區硬核戰“疫”讓居民醫食有保障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全市3100多社區(村)的工作人員推上了群防群控的一線,不僅要科學防疫、愛心防疫,還要解決居民的就醫難、生活難等眾多問題。面對各種難題,數萬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群眾、志愿者一起,想方設法,推出各種“硬核”戰“疫”戰法,打響了一場全民阻擊戰。
快速響應,“5分鐘”機制回應居民需求
“樊婆婆,歡迎回家。”2月1日12時30分,68歲的樊翠桃從金銀潭醫院出院,剛回到青山區鋼花村街110社區,社區書記馮丹的一句話,讓她熱淚盈眶。樊翠桃握著馮丹的手:“謝謝你們救了我的命。”
1月20日上午,樊婆婆的家人給社區打電話,說婆婆在家呼吸困難,可能有生命危險。110社區立即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反映情況,值班醫生馬上致電樊婆婆家里了解情況后反饋到社區,并開始全身消毒、穿防護服等準備工作;同一時間,110社區緊急向街道申請應急車輛,準備將樊婆婆送往醫院救治。整個反饋、協調過程,用時僅5分鐘左右。
馮丹介紹,“醫社聯動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是鋼花村街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迅速響應轄區患者需求制定的舉措:遇到有居民反映相關癥狀時,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通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值班醫生5分鐘內電話聯系疑似患者或家屬,作出是否需要上門診斷或轉診的預判,并反饋社區;醫生判斷不需要上門的,由社區網格員指導居民居家觀察;醫生判斷需要上門的,則由社區申請應急車,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醫護人員,再會同社區工作者上門,將患者及醫護人員送往發熱門診。
長江日報記者在110社區居委會看到,全部8位工作人員桌上都放著大量表格,數量最多的是來電記錄表,上面記載了每次居民來電的日期、時間、姓名、體溫、發熱時長、伴隨癥狀等詳細信息。其余表格,則分類記錄著社區對居家隔離、已送診以及恐慌居民的每日回訪情況。馮丹介紹,1月20日至今,他們8人平均每天要接近800個電話,每個都要一一記錄,及時處理。
馮丹對記者說,她和社區工作人員一直保持24小時“在線”,每天回家后,床頭一邊插著手機充電,一邊擺著手電筒、記事本和筆。“有時候居民就是內心恐慌,這時候也需要我們安撫。”
而在硚口區漢水橋街,同樣在轄區12個社區內建立了5分鐘“及時響應服務圈”。在原有網格劃分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服務圈,每個服務圈里的居民不低于300戶,由1名網格員、1名安保隊員和1名居民代表共同負責,保證對服務圈內的居民日常訴求,響應不超過5分鐘。
“喂,我們家儲存的蔬菜快吃完了,你們能不能幫我們買一點啊?”2月1日上午,漢水橋街營北社區第四網格的網格員李春霞接到了居民的一個求助電話,便立即聯系社區安排用車,同時在網格群內詢問其他居民有無相同的需求,確認沒有后,李春霞與社區的志愿者司機一同出發,整個過程不超過5分鐘。半個小時后,蔬菜就送到了居民的家門口。
孫子出生次日父母雙雙被隔離
老人在社區呵護下撫養小寶寶
1月31日晚,家住新洲區陽邏街新港社區老人熊健打電話到社區,家里才出生6天的孫兒黃疸較嚴重,想請醫生來看看。2月1日一早,社區書記汪琴華就帶著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生過來。“問題不大,讓寶寶在陽臺上多曬曬太陽。我過兩天再來看看。”一番檢查,醫生的話讓熊健和老伴放了心。
1月25日,熊健的兒媳生下小寶寶,一家人歡天喜地。誰知第二天,兒媳就被查出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兒媳與兒子同時被隔離。一家人又仿佛掉進了冰窖。
1月28日,熊健從醫院將出生3天的寶寶接回家,心里忐忑不安:“萬一我們也被感染了,寶寶怎么辦?怎么保護好寶寶?”猶豫中,他打電話到社區求助。
“沒想到,社區書記汪琴華立刻帶著專業消毒人員上門了。”熊健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汪書記給他們送來了20多個口罩和一大瓶消毒液,還給他和老伴測量了體溫,一切正常;消毒人員又給他家的角角落落都進行了消毒。
“汪書記十分細心,反復叮囑我們注意保護自己和寶寶,專門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防疫知識。按照書記的建議,我們現在和寶寶分房睡,進入寶寶房之前,戴好口罩,還給自己衣服消毒;給寶寶喂奶前后,必須給奶瓶消毒。”
隨后幾天,汪琴華每天都帶著消毒人員來到熊健家,為寶寶和老人測體溫,給家里消毒,指導老人撫養寶寶。同時還給兩位老人送來蔬菜、雞蛋、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因為熊健的兒媳是疑似病人,所以熊健和老伴都自覺居家隔離了,我們社區必須盡全力解決老人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們安安心心地照顧好寶寶。”汪琴華說。
“汪書記和社區群干真是無微不至,我們都很感動,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寶寶現在蠻好的。”熊健看著熟睡中的寶寶,“寶寶不幸中有萬幸,因為有社區這個‘家’。”(應當事人要求,文中熊健為化名)
志愿的士充當生命之舟
自己回家隔離避免傳染
機動車禁行后,腎病患者急需透析,重癥病人需要就醫買藥……6000輛社區志愿的士成為他們就醫的“生命之舟”。
送腎病患者王明、趙先嬌、尹丙貴進城透析3次,幫李永中購買白血病緊急“救命藥”一次……截至2月1日,好心的哥張興華和劉必勝,為蔡甸消泗鄉村民跑腿18次,累計行程1500公里。
消泗鄉地處武漢最西部,離蔡甸城關50公里,距武漢市中心城區約70公里。54歲的消泗鄉漁樵村村民王明,身患腎病7年,每周須定期前往蔡甸區人民醫院進行透析治療。2月1日下午,他和另一名消泗鄉病友、52歲的趙先嬌,一同坐上了劉必勝的車,順利駛往醫院。這已經是他倆第三次乘坐志愿的士前往就醫。
的哥張興華今年50歲,原本住在蔡甸經濟開發區,劉必勝則住在蔡甸區城關。張興華主動報名,申請駐扎到最偏遠的消泗鄉。他說:“我是消泗鄉洪南村人,我想盡自己最大能力為家鄉人做點貢獻。”此行,他還拉上了的哥好友劉必勝。
1月31日,的哥劉必勝驅車趕往90公里外的漢口中部戰區總醫院漢口院區,幫身患白血病的消泗鄉村民李永中取“救命藥”。下午3點出發,6點左右劉必勝就將救命藥,送到了李永中的病房里。
今年34歲的彭紹咸家住武昌,“機動車限行以后,肯定會對居民們的出行造成影響,所以我看到要征用巡游和網約車6000輛為社區居民出行提供保障服務的通知后,就趕緊在網約車平臺上注冊,成為了一名網約車司機。”1月26日,彭紹咸開著自己的車到營北社區報到。
從武昌的家里到硚口的營北社區,大約要花20分鐘,再加上要接送醫護人員,彭紹咸往往早上6時就要起床。先送有需要的醫護人員到醫院,再到社區報到。
彭紹咸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目前營北社區共有4臺保障車輛,居民們的出行需求一般集中在白天,平均每個司機每天能出5趟車。“幫市民去買菜、買藥的多一些,但有時候也要送一些生病的居民做CT和透析。”彭紹咸說,傍晚7時左右,社區工作基本結束就可以收班了。
晚上社區的工作結束了,但志愿者的工作卻還在繼續。由于目前醫療物資緊缺,彭紹咸和朋友還會采買一些小批量的口罩送到醫院去,也會幫醫院運送一些物資。1月30日晚上,彭紹咸結束社區的工作后,又先后去高速口接了4批物資,分別送往了武漢市第四醫院等四家物資比較緊缺的醫院。等送完最后一家,已經是凌晨2時了。
“我現在一個人住,免得感染給家里人。”彭紹咸說,每天用電話給家人報平安。“我們這么拼,都是為了武漢能好起來!”
丈夫一線奮戰 獨居妻子待產
社區招來網約車飛馳送醫
“姜書記,我的羊水破了!”1月30日晚,洪山區卓刀泉街高創家園社區書記姜霞接到一個電話,一顆心臟頓時提到了嗓子眼——在省人民醫院工作的丈夫上了“前線”,獨居在家的妻子黃金花已有身孕36周,臨產在即,日夜擔心丈夫安危的妻子突發羊水破裂。
十萬火急,姜霞按捺下心中的緊張情緒,連聲在電話中安慰黃金花,讓她在家中靜候信息,隨后趕緊撥通網約車司機電話。為高創家園社區服務的網約車司機們,分散在武漢三鎮的王家灣、廟山、武漢火車站、陽邏等區域,距離社區都相當遠。一位稍“近”的網約車司機劉建林當即表示,請孕婦放心,從江夏流芳到洪山虎泉,給他半個小時就足夠。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黃金花與姜霞越來越焦急。沒想到劉建林言出必諾,8點半收到電話,9點就準時抵達社區。一路飛馳,黃金花被迅速送往省婦幼醫院,在醫院兩天后,昨日順利產下了寶寶。姜霞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該社區還有一位孕婦,已經38周,隨時可能分娩,“我們神經高度緊張,已做好隨時送診的準備”。
消防車被臨時改造成消毒車
鄔樹村“有料”防疫上新聞聯播
1月30日,江夏經濟開發區鄔樹村登上了新聞聯播欄目的事在村民的朋友圈刷了屏,該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手段發布信息,廣大村民紛紛主動參與到抗疫阻擊戰中。
統一收購村民自家種的菜,再由村里分時段按原價賣給村民,江夏區五里界街錦繡村的這波操作讓蔬菜供需實現“內循環”,有菜、沒菜的村民現在都不用操心著急了。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村里遇到正在巡邏的村支書劉兵,他說,為了讓居民少出門,他和村委會干部都當起了“菜販子”。原來,有些村民在小區周邊種了菜,如果不及時采摘,就會爛在地里。而小區里的居民又缺菜吃,“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大年初二時,劉兵就讓種菜的村民去把菜摘了,由村里統一把菜都買下來,再集中拖到小區門口,分時段、按原價賣給小區里的居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錦繡村蔬菜供需“內循環”,有菜的和沒菜的居民都不操心了。
“我們村18名工作人員由支部書記和分管醫療的干部帶頭分成兩班,24小時值班。”村干部秦希介紹,1月23日,武漢市出城通道暫時關閉后,鄔樹村利用村里的公眾號及時推送了應對疫情的倡議書,并公布了鄔樹村村委春節期間的值班表和值班人員聯系方式。大年三十晚上,村支部書記楊平連夜帶領村工作人員將村里的出入口全部封鎖,只留下村主路口供出入,由村工作人員24小時把守。
1月31日,村里的夏光榮老人過世,村干部得知情況后主動上門勸說,特殊時期喪禮取消,一切從簡。在村干部的勸說下,該戶村民積極配合,村里還送去消毒物品。
村里的一臺消防車也被臨時改造成為消毒車,消防員錢公喜每天上午、下午和傍晚三次對村里進行消毒。消防車的“小喇叭”還會播放防疫注意事項。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社區 居民 寶寶 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