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該如何區分?
當前是新冠肺炎防控關鍵期,也是流感高發季節。當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該如何區分新冠肺炎與流感、普通感冒呢?該如何正確認識新冠肺炎,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近日,新華網推出專題《戰“疫”專家說》,第十五期邀請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況九龍教授,和我們一起分享新冠肺炎的相關話題。
新華網:造成新冠肺炎的原因是什么?
況九龍:2019年末,武漢地區發現了一批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經過病原體的鑒定和病因溯源等調查,證實其是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世界衛生組織將此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中國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存在的一類病毒,由于在電鏡下的形態很像皇冠而得名。到目前為止,冠狀病毒只感染人和脊椎動物,它可引起人和脊椎動物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一說到冠狀病毒,可能就會想到2003年的SARS,以及在中東地區流行的MERS,它們也是冠狀病毒,但新冠肺炎跟SARS和MERS不同。盡管它們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只有不到百分之八十的相似度,因此并不是同一種病毒。
新華網:新冠肺炎是如何傳播的?
況九龍: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是由病毒生物學規律所決定的,目前經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的飛沫傳播,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尤其是在沒有安全防護情況下與病人和傳染源的接觸,比如摸到污染的物體的表面,然后通過污染的手又接觸到了嘴巴、鼻子、眼睛等。
另外,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里長時間的暴露也有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但不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盡管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但消化道傳播目前還有待于流行病學的進一步觀察和證實。
正是因為這個疾病可以人傳人,所以要控制這個疾病首先要打斷傳播途徑,讓它不具備有人傳人的條件,要把傳染源隔離起來,把傳播途徑切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蔓延。
新華網: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冠肺炎?
況九龍: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群。第一類,與疑似、確診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的密切接觸人員;第二類,診療、護理、探視病例,如沒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務人員;第三類,病例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第四類,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且有近距離接觸的人;第五類,調查人員調查后經過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判斷是不是密切人員,要分析感染的可能性,要綜合考慮接觸的方式、接觸的程度、以及病例的臨床表現等多因素綜合判斷才能確定是不是一個密切接觸者。
新華網:新冠肺炎會對人體造成哪些損害?
況九龍:新冠肺炎始發于肺部,它和流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感染以后病人可能出現咳嗽、打噴嚏、發燒等癥狀,最后發展成肺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病毒復制期,第二階段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肺損傷,第三階段就是修復。
首先,肺是感染新冠肺炎的原爆點,這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階段攻擊肺部:病毒復制期、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期和肺損傷期。感染初期,新冠病毒會迅速入侵人體肺細胞。出現雙肺肺炎,并伴有呼吸急促等癥狀。接著,進入第二階段,免疫系統展開工作。病毒入侵后,我們的身體會開始戰斗,向肺部輸入免疫細胞,清除損傷,修復肺部組織。正常情況下,發炎過程會受到嚴格控制,并且僅限于被感染的區域。但有時免疫系統會失控,免疫細胞殺死所有的東西,包括健康組織。在第三階段,肺損傷將持續下去,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即使沒有死亡,一些病人也會罹患永久性的肺損傷。
其次,“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如TNF-α、IL-1等是指免疫系統用來發出警報的蛋白質,它們負責把免疫系統集中到感染部位。接著,免疫細胞殺死被感染的組織,拯救身體其他部分。免疫系統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當人體遇到威脅時依靠免疫系統保護自己。“細胞因子風暴” (cytokine storm)是指是指機體感染微生物后引起體液中多種細胞因子迅速大量產生的現象,如果免疫系統被激活到極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它就會傷害宿主,極端的免疫攻擊,引起肺部嚴重損傷,導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多臟器衰竭。除了肺部病變特征以外,出現了至少一種其他癥狀:肝酶升高,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壓降低、急性腎損傷、心肌損害、心臟驟停,即免疫系統不僅攻擊被感染的細胞,連健康組織也不放過。
最后是多器官功能損害,產生細胞因子風暴后,由于引發的炎癥導致的細胞因子風暴會進入循環系統,引發多個器官的系統性問題,出現腎功能衰竭、心肌損害、心力衰竭、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障礙。
新華網:出現呼吸道癥狀,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
況九龍:基于目前的流病學調查,潛伏期為1-14天,多為3-7天。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癥狀,少數患者伴有閉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重癥患者多在發病后1周出現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癥,嚴重患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血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起病癥狀輕微,無發熱、無肺炎表現。多數患者為中輕癥。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果出現早期臨床表現,如出現發熱、乏力、干咳表現,并不意味著已經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現發熱(腋下體溫≥37.3C)、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且有武漢旅行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出現小范圍聚集性發病,應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診治。
新華網:當下正處于流感多發時期,怎樣區分流感與新冠肺炎?
況九龍:感冒的臨床癥狀主要以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為主,癥狀較輕。沒有明顯的發熱、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等癥狀,體力、食欲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影響。感冒的人一般都是上呼吸道癥狀比較嚴重,全身表現癥狀一般較輕,一般沒有生命危險,吃藥后癥狀會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7天左右一般可以自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僅會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且還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兩個季節也是流感流行的季節,一般可以分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流感患者一般發病會比較急,癥狀比較重,癥狀為高熱、咳嗽、咽痛。大多會出現發熱的癥狀,而且體溫可以上升到39度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全身癥狀較重,而呼吸道癥狀相對較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癥狀僅有一點發熱、咳嗽、畏寒以及身體不適,但是隨著病程的發展,不僅會出現發熱、咳嗽的癥狀,而且還會出現乏力的癥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約50%的患者多在3~5天后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一周后病程會逐漸加重,發展到肺炎,甚至重癥肺炎,會出現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器官損害的情況,甚至會導致死亡。
如今是感冒、流感的高發期,務必謹慎判斷自己的狀況。對于呼吸道傳染病的疫情判斷,特別要注意(1)發病前14天內是否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發病前14天內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即確診病人)有接觸史;(3)發病前14天內是否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呼吸道癥狀的患者;(4)是否有聚集性發病。
新華網:哪些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
況九龍:
1、 老年群體
關注現在的“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年齡分布”,“老年人群”的占據比例是最大的,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屬于“年齡分布中的最大份額”。相對而言,老年人群的機體能力處于下降階段,臟器能力和免疫能力皆低于年輕人,所以他們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擊敗”,患病風險自然會更高。
2、 “人流密集場所”的人群
對于“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其傳染方式更多是“飛沫”傳染,因此,人多的地方,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自然就會更高。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甘于寂寞”,總是習慣到人多的地方停留、玩耍,有些人也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然而在封閉、空氣不流暢且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發生“病毒傳染”的情況,人多,病毒就多; 空間小,病毒單位空間內的數量就多,這樣一來傳染的風險自然就會增高。
3、 本身存在“某些基礎疾病”的人群
通過官媒的數據報道,發現在公示的“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屬于本身存在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等問題的患者;存在嚴重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也屬于“新冠易感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4、 生活習慣不好、自身免疫力較低的人群
平常的生活中不喜歡運動鍛煉,平日里長期久坐、吸煙、飲酒;很容易就會被旁邊的人傳染感冒,說明 “抵抗力相對較低”,這類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類人群需要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多鍛煉,吃動睡平衡安排,增強對病毒的防御能力。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婦以及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點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襲。(王蹊)
編輯:劉暢
關鍵詞:肺炎 癥狀 新冠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