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疫情之下如何化“危”為機?——廣州市政協聚焦“后疫情”時期優化營商環境
今年,廣州將作為中國城市代表之一,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
3月25日,“優化營商環境”專題協商會議在廣州市政協召開,點燃了委員們關于化“危”為機的討論熱情。
廣州在推動營商環境改革上持續發力,今天的廣州市營商環境業已進入3.0版改革。其間,市政協持續關注,通過提案、調研、協商等方式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大家要瞄準我市營商環境短板弱項,對照世界銀行標準,為廣州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加快推動建設一流營商環境建言獻策,要把該得的分守住,可能失分的也要力爭改過來,努力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會議開始,市政協副主席庾建設向與會委員提出了要求。
疫情之下如何化“危”為機?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應對疫情影響的堅強支撐。廣州市先后出臺了“暖企15條”“穩經濟48條”等系列政策為企業紓難解困,還建立企業復工復產平臺,加大“不見面”審批推廣力度,加大信用支持力度等等。
“受疫情影響,三四月份倒閉企業的數量可能增加,未倒閉企業也存在部分裁員或降薪行為。新情況新問題下,以更大力度改善我市營商環境顯得尤為迫切。”市政協常委、新城市投資控股集團聯合創始人曹志偉呼吁,推出更加惠企的金融保險政策措施,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負擔重的問題,幫助企業樹立再投資信心。
市政協委員、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廣東分所所長劉杰生則指出,通過減稅改善營商環境,是國際稅收競爭的重要體現。“疫情期間本來收入受創,收入免稅沒有實質意義。”他建議改為直接通過稅收返還或補貼方式惠企,使納稅人確實享受到國家的幫扶政策,也使政策能落地見效。
疫情既是“危”也有“機”。疫情帶來了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大滲透、互聯網新經濟超常規發展。市政協委員、多益網絡總經理唐憶魯建議,應結合廣州的地緣優勢、產業基礎和創新基因,圍繞新經濟特點和企業投資發展全生命周期需求,優化服務和開展精準施策,培育創新型的產業生態,創造有利于新經濟成長的空間。
“這一次疫情讓人們史無前例地如此近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后疫情時代,我們的經濟與社會將更加依賴科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將快速崛起。”市政協委員、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針對“重硬輕軟”這一廣州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建議重視“軟環境”建設,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時代背景下,向入駐廣州的人工智能企業公平地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如政務、醫療、教育、司法、客服等領域。
“不能僅僅停留在復工復產上,要趁此機會補齊我們的短板,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主動占領市場。”市政協主席劉悅倫指出,既要對標國際一流標準,也要立足廣州自身實際,分階段、分重點、精準化地持續改善符合國際大都市功能要求的營商環境。還要發揮政協聯系廣泛的優勢,持續推動各項相關營商環境改革措施落地出效。
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也是城市參與全球合作的核心競爭力。
在廣州優化營商環境的完整體系構建中,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水平,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需要筑牢的重要基礎。
針對政務服務領域的短板,市政協常委、市民建兼職副主委陳伶俐建議,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建設,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我等會兒要去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調研,請你跟我一起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聽完陳伶俐的建議,立即向她發出了邀請。
市政協委員、市產業招商投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龔元提出,“多個區都傾向在‘速度’上發力,但差異化不足,顯著性不強,更多地體現在同一條賽道上競賽。”龔元建議各區應圍繞自身區域功能及產業定位為抓手,著力發掘和培育屬于各區營商環境改革優化的“名片”。如海珠區的CSO首席服務官制度,天河區的“天河通”企業辦事優先卡等。
“現在開辦企業是‘一站式’服務,但是,不是只有‘注冊輕松’才是好的營商環境,‘輕松注銷’也是衡量營商環境改善的一個標尺。”市政協委員、廣東祈福集團法律主管劉興建議,對企業注銷流程進行優化再造。
劉興還提到,政府要將依法投訴舉報提升到改善營商環境的高度,下大力氣整治惡意投訴舉報現象,讓企業或投資者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
12位委員發表見解,陳志英不時與委員溝通回應,既了解問題,也向委員宣傳相關政策。
“我們做這項工作并不是為了應付世界銀行的評估,我們的目標是為了真正改善我們的營商環境。政協委員的參與非常重要,大家講的都非常務實。”陳志英表示,將認真吸納本次協商會中發言代表所提出的建議,推出更加有含金量的優惠措施來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家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環境 營商 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