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萬眾一心戰疫必勝>委員在疫線 委員在疫線
小漁村的美麗蝶變
——廣東省汕頭市政協助力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脫貧致富小記
人民政協網廣東3月31日電(記者 林儀) 水里魚翔淺底,岸上丹山點翠……這是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宜業宜居宜游”的大美圖景。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收官,在汕頭市政協的精準幫扶下,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迎來了美麗蝶變。
龍地村是典型的城中村,2016年被列入省定貧困村。全村22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13人。
“剛開始幫扶時,貧困戶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3000元!”汕頭市政協駐南澳縣后宅鎮龍地村第一書記李煥對這個數目記憶猶新。
來到龍地村,李煥先村里干部一起“把起了脈”,細致分析龍地村的貧困癥結。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覺得挑戰重重:全村可耕地還不到100畝,而且是分散的“插花地”,難以開展規模的種植。為了生態環境,鎮區不能開展養殖業。在南澳大橋通車之前,村民出入只能靠輪渡。村里大部分是漁民,靠海吃飯,缺乏別的勞動技能……
面對這樣一個致貧原因復雜的貧困村,汕頭市政協打出了精準組合拳。
巧把資源換資產,是第一張“致富藥方”。龍地村村委會是一個兩層臨街建筑,“這么好的一個地方,可不能放著白瞎!”幫扶單位和村兩委將原有閑置危房 改造建成600平方米的臨街鋪面,同時整治提升一樓的商鋪,實現連片經營。光租金,就讓村集體每年收入40萬元以上。
在村委會的商鋪中,一家農村電商驛站格外引人注目。了解到南澳很多人以打漁為生,家里或多或少有加工海產品的情況,市政協因勢利導,推動線上“消費扶貧”。在駐村幫扶干部的協調下,休閑旅游、農村電商驛站、光伏發電等一批項目落地開花,為村里引來了致富“活水”。
“零就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技能。”市政協駐村幫扶干部因戶施策,推出“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的就業幫扶措施。為貧困戶量身訂制的養殖業、服務業、海產品深加工、潮菜師傅等等培訓,讓有了一技之長的村民不但能通過打工獲得穩定工資,有的還自己創業致了富。
到2019年底,龍地村的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比2016年翻了四倍。
行百里者半九十,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成果同樣重要。“要鞏固脫貧工作成果,多管齊下,扶持和幫助貧困戶走自我發展道路,提高脫貧質量,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汕頭市政協主席謝澤生近日來到龍地村調研,囑咐要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把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保障。
眼下,市政協駐村幫扶干部在督促村民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正在有序組織村民全力復工復產。“這里空氣好,風景優美。相信隨著疫情過去,隨著幫扶措施的持續發力,龍地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李煥說。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