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方錦龍:“國樂也能抓住年輕人的心”
2020年伊始,方錦龍成功將國樂帶“出圈”。
在視頻網站Bilibili(下稱“B站”)的跨年晚會上,方錦龍如變魔術般,切換多種傳統民族樂器和外國樂器,甚至用手指彈自己的臉。11分鐘的節目“全程高能”,網友們留言“跪著看完”“老爺子太厲害了”……這場節目讓不少年輕人第一次認識五弦琵琶、印度西塔琴、日本尺八、意大利鋸琴等樂器,才發現“原來樂器還能這么好玩”。
疫情期間,他與作為音樂人的兒子方頌評合作完成了一曲《照亮》,融合琵琶、楚箎、古琴、簧、簫、印巴風琴、日本的尺八、意大利的鋸琴、古希臘的萊拉琴等多國樂器,譜寫了全世界共同戰疫的音樂圖卷,“每樣樂器代表一個角色,象征著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于皖南,扎根嶺南。“60后”方錦龍身上既有皖南漢子的幽默爽直,又有嶺南人的開放心態。他用自己的“方”式“方”言,傳播國樂文化。在廣東音樂曲藝團的排練現場,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方錦龍。他說,傳統音樂不應該曲高和寡,找到輕松的表現方法,國樂也能抓住現代年輕人的心。
◆“加”弦◆
琵琶代表了四個語系
方錦龍生于安徽省安慶市的一個音樂家庭。因父親是黃梅戲樂師的緣故,從小接觸很多樂器,6歲始習琴,到小學畢業已能演奏柳琴、京胡、板鼓等十幾種樂器。
不少人都是通過方錦龍炫技般的琵琶演奏認識他。他用傳統的輪、拂、掃、挑等手法,并借鑒其他樂器的多種技巧施于琵琶演奏,使琵琶既能大江東去、又能淺吟低訴。
南方日報:您手中的琵琶仿佛是多種樂器的結合,您怎么打開琵琶演奏的邊界?
方錦龍:學固然重要,但是開悟更重要。琵琶本就是“一帶一路”文化融合的產物。我在研究琵琶的過程中發現,琵琶從兩河流域傳入中國,“祖宗”是烏德琴,差不多5000年的歷史。后傳入歐洲,叫魯特琴,到了西班牙,又變成吉他。它有很多世界“親戚”。
有一年我去科威特采風,休息時一個人走到廣袤的沙漠,琵琶兩個字一直在眼前轉,突然就對琵琶有了新的領悟。“琵琶”是四個“王”的樂器,“琵琶”二字上面的四個“王”,代表了四個不同的語系和樂器。
南方日報:為什么在已有四弦琵琶的情況下還要恢復五弦琵琶?
方錦龍:上世紀80年代,我有一次去日本演出,在電視上第一次看到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五弦琵琶,那是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國古代五弦琵琶。當時極為震撼。
為什么古人有五弦琵琶現在沒有呢?五弦琵琶并不是僅僅加根弦這么簡單,還需要重新設計琴身,研究音程關系、定弦法。當時走了好多地方,找了好多人,到處拜訪文史家、制琴老師傅,經過無數次的拒絕和失敗,才終于做出第一把符合當今審美和演奏的當代五弦琵琶。
改良后的五弦琵琶音域更寬、音色更豐富,多了一個四度,像多了一個低音喇叭,立體了。像傳統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中列營一段,用五弦琵琶加上低音后,場面更壯觀了,擂鼓和號角也更有聲勢。
南方日報:從藝42年您扎根國樂演奏,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您總結了怎樣的經驗?
方錦龍:一個好的演奏家,只懂“一曲一器”不行。尤其作為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家,必須觸類旁通。以彈撥類樂器為例,我想出四個字“橫、豎、直、斜”來概括,橫著是琴、箏,豎著是箜篌、豎琴,斜著是吉他、三弦,直著是琵琶,吹管類樂器亦是如此,橫笛、豎簫、斜龠、直嗩吶,慢慢就能縱橫捭闔、游刃有余。
◆“綜”藝◆
國風國潮要能縱橫捭闔
滿頭白發,一襲唐裝,方錦龍每次亮相都很有“范”。這位被網友們稱為“武器大師”的國樂演奏家,能演奏的樂器上百種。每件靜置的民族樂器,一經他手,就變得“燃”起來。
從藝42年扎根國樂,用方錦龍的話說,別人那些年都在開花,他在默默“生長”。40多年來,他收藏了幾百種上千件樂器——從中國古代的龠、篪、簧、簫、奚琴,到其他民族的樂器如烏德、西塔爾、沙茲、雨樹、海浪鼓。因為方錦龍,許多被人遺忘、蒙塵已久的民族樂器重新“活”了起來。
南方日報:許多人好奇,您為什么收藏了那么多樂器?
方錦龍:最開始不是收藏,只是愛好,沒見過的樂器都想去把玩把玩,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沒想到40年下來收了上千件。最初,因為經常出國演出,我一直思考中國文化的優勢在哪里。通過了解一件件樂器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我發現老祖宗留下了太多的智慧,應該去發揚光大。
比如這件骨龠,是粉絲送給我的。乍看像笛子,上有七孔,但又與笛子不同,吹奏難度極大。它與迄今考古發現的最早樂器賈湖骨笛同屬。骨龠是繁體字龢(和)的半邊,中國古人種植稻谷、生火燒飯,需要用到吹火筒,而“龠”就是吹火筒演變來的。直著吹,火會迷眼睛,所以把臉轉過去,斜著吹。
南方日報:學會演奏這些樂器是為了什么?
方錦龍:一個好的國樂演奏家,必須要不斷學習、融會貫通。根據年輕一代喜歡的國風國潮,我提出國樂要綜藝化。這個綜藝要能縱橫捭闔,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綜合藝術的體現。
因為中國文化講究通感,四藝“琴棋書畫”,加上“詩酒茶花香”是九藝,古琴有琴曲《酒狂》,李白斗酒詩百篇,作為一個國樂人,懂的傳統文化越多,綜合能力也越強。
重要的是通過民族樂器,能參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講韻,西方講律,中國樂韻每一個音是活的。西方音樂“律有術”,東方音樂“韻無窮”,這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特點。
◆“演”奏◆
用脫口秀的方式讓國樂有趣
“演奏,有奏的成分,也要有演的成分。”廣州荔灣區西華路的彩虹曲苑,疫情期間格外冷清,廣東音樂曲藝團在這里排練。臺下做指導的方錦龍時不時站起來示范,“琴聲即心聲,要想感動觀眾先要感動自己。”
2019年12月,方錦龍進駐年輕人聚集的視頻彈幕網站B站,半個月收獲10萬粉絲。跨年夜演出后,粉絲迅猛漲到近60萬。年輕人稱他 “琵琶精”“玩武器的老爺子”“武器大師”……他一一笑納。在他看來,“有趣”對于國樂來說很重要。
南方日報:您的現場演出時常會蹦出讓人意外的表演橋段,為什么要做這些設計?
方錦龍:現代人壓力太大了,國樂必須好玩起來。音樂的“樂”,就是快樂的“樂”,音樂應該帶來快樂。我想把曲高和寡,變成曲高和眾。我經常把自己回歸成一名普通觀眾,試著用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傳播國樂。尤其是今天,國樂不應該總是高高在上的。
我現在推廣國樂找到了一條路徑,用“方言”去講解國樂,既代表中國的地方文化,也代表我“脫口秀”的方式。
南方日報:作為國樂演奏家,如何找到自己傳播國樂的方式?
方錦龍:《黃帝內經》講了“百病生于氣,止于音”。“樂”和樂是一個字,一不小心一快樂了,藥都不用吃的。“樂”加個草字頭,就是“藥”,所以音樂是可以有療愈作用的。在我看來,古代的五音就是給五臟進行按摩的,宮商角徵羽,心肝脾肺腎,金木水火土,都是我們先祖的智慧。
我希望做一名音樂的行者、國樂的傳播者,在行走中游學,在游學中汲取世界文化,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南方日報記者 徐子茗)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琵琶 方錦龍 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