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奕:邁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 李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經過“初期聯動磨合”“中期適應調整”兩個階段,確保生命健康、滿足成長需求已經成為北京教育系統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基本思想,也是未來疫情防控取得全面勝利需要明確和堅持的重要共識。伴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轉變,教育領域復工復產進入啟動階段。這種啟動并非實際意義上的線下開學,而是在新時期呈現出轉型升級的一種新狀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推動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生動力
特殊時期學生居家生活和學習的特殊“消費”狀態,決定了特殊時期教育供給的特殊性。線上與線下教育在疫情期間的特殊結合模式,促使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社會等教育供給主體有意識主動轉變理念和思想。
(一)學生的主動轉變。學生的體驗正在從“娛樂游戲”轉變為“學習成長”。以往提到線上教育,很自然地會把它跟使用電腦、平板等終端進行娛樂游戲活動等同起來。疫情期間,學生與線上教育長時間深度“擁抱”,真正感受體驗到的是線上的“教育”功能,知識學習和個人成長從線上教育也可以獲得支持。
(二)家長的主動轉變。家長的認識正在從“抵制限制”轉變為“嘗試接受”。以往大多數家長對線上教育采取的態度和做法是堅決抵制孩子進入線上教育,即使被迫接觸線上教育內容,也需要通過技術設置對線上教育進行限制。疫情期間,家長逐漸發現孩子和網絡之間的真實經歷是可以嘗試接受的,引導孩子開展線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孩子的逆反突圍心理。
(三)教師的主動轉變。教師的設計正在從“初步使用”轉變為“適應融合”。以往教師對線上教育的設計具有濃厚的線性特點,按照教材上已有的單元劃分和知識點設計線上教育的內容、流程和結構,線上成為線下的補充。疫情期間,教師對線上教育的設計完全突破了原有班級的限制,學科、年級、群體甚至學生“臨時小組”之間的融合已經具備了有序開展的基礎,更大范圍時空和條件的融合逐漸為教師設計課程所熟知和掌握,逐漸內化為教師自身已具備的素養和能力。
(四)學校的主動轉變。學校的治理正在從“單一線上治理”轉變為“線上線下統籌治理”。疫情期間,教師的工作場景不僅有線上場景,而且還有線下的學校、居家場景,工作量認定需要線上和線下統籌考慮。學校治理的新結構必然要求新的工作機制、新的人力資源調配機制以及新的資源供給模式。
(五)社會的主動轉變。社會參與正在從“直言熱議”轉變為“理性認同”。隨著疫情發展,以往對線上教育是否需要的聲音逐漸減少了,如今對如何更好開展線上教育、適應孩子消費需求、讓家長讀懂孩子的聲音逐漸增多了。在這樣的過程中,社會的理性認同不斷得到凝聚,逐漸向理性參與跨越。
這五大主體對線上教育認知和理解的轉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的成長需求已經“不知不覺”地跨入了新的周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成長需求是一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核心變量,教育供給體系及時甚至超前捕捉這個核心變量,使其轉變為核心增量,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高質量發展階段激活的新型關系
隨著線上教育持續推進以及線上新課學習、在校學習、校外彈性學習的協同推進,新周期孩子成長需求會迅速引發供給主體之間關系的新變化。認識理解這些新變化,對形成適應新周期孩子成長需求的相應舉措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常態化班級學習中,幾十名學生面對一名學科教師,形成了“多對一”的師生關系。隨著線上教育持續開展,一名學生除了班級學科教師,還有線上輔導學科教師,這些教師不僅可能是其他學校的,還有可能是充當“教師”角色的家長或其他社會人員,形成了“一對多”的師生關系。此次疫情中,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有效解決了全市初高中畢業年級學生無法正常到校上課的問題,印證了這種新型師生關系所起到的作用。
(二)新型的家校關系。當前,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界限不再清晰,二者融為一體,相互支撐、相互作用,共同聚焦孩子成長。學校中的“課”可以停,家庭扮演起了“學校”的角色,借助互聯網使得學校教育的價值更清晰、內容更鮮活、意義更豐富;學校扮演起了“家庭”的角色,借助互聯網使得家庭教育的定位更準確、理解更全面、方法更多樣。
(三)新型的師校關系。以往教師和學校之間有著較強的“綁定”關系,教師的教學時間與教學實踐是在學校完成的。如今,教師的多元角色正在沖破原有學校體制機制的束縛,原來的“綁定”關系逐漸轉變為“融合”關系。對于教師而言,針對本班孩子的輔導答疑是“規定動作”,走網輔導答疑以及線上新課的講授則是“自選動作”,這種混合式的角色模式為教師專業化成長帶來了重要發展機遇。
(四)新型的親子關系。隨著線上教育持續介入,家庭教育中增加了學校教育的場景與元素,在原來親子關系的基礎上逐漸疊加上了“師生關系”,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融合關系。當家長的角色疊加上教師角色后,家長會逐漸改變自己,避免將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慣性轉移到孩子的成長中;當孩子的角色疊加上學生角色后,孩子會產生自我認知,逐漸將家長的言傳身教轉移到自己的成長中。
(五)新型的學考關系。當前情況下,學和考轉變為主從關系,學主考從、以學定考成為處理學考關系的基本把握,新的學考關系更多體現出從“一考”到“多考”的轉變:從“一考”定全部到“多考”顯個性、從“一考”定分數到“多考”顯綜合、從“一考”定能力到“多考”顯素質。需要注意的是,“多考”并不是簡單的多次重復考試,而是特指與學的過程相結合的考試。這樣的考試體現的是以學為出發點的學校全過程治理的一致性和一體化,是學校全過程治理中體現新型學考關系的要義所在。
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一)建立不同課程的多元混合供給體系。建立不同課程的多元混合供給體系,調整原有絕對的按學科供給模式,適度融合或拆分,提高供給效率和目標達成度。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線,突出基礎、主干和核心課程內容,突出以大概念、大單元、任務群等基本形式,突出知識、實踐、育人之間的融合,加強學科內、學科間、學段內、學段間課程融合。
(二)統籌安排線上和線下教學。做好等級區分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綜合考慮孩子的成長消費需求,二是綜合考慮供給內容的形式、節奏以及內容之間的邏輯銜接關系,三是綜合考慮供給內容與技術條件之間的匹配關系以及技術支持下反饋評價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建立全過程管控體系。優化和改造教與學、作業與考試等傳統環節的線性邏輯,建立全過程管控體系,把合格性檢測融合到階段過程中,減少重復率,提高效率。積極嘗試“大群體集體精講、小群體個性輔導”以及自主學習、任務學習、先學后教、雙課堂融合等教與學方式,促進深度學習發生,避免淺層次、低效率環節,讓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數據成為判斷知識掌握程度的主要依據。
(四)突破界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突破班級、年級、教研組、備課組甚至是不同學科教師崗位之間的界限,統籌安排講新課、留作業、個別輔導、測驗、針對性講評、個性化指導等環節,發揮教師專長,提高教師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結合實際用好北京數字學校、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北京市中小學課程教材資源網等平臺資源以及國家資源,鼓勵區域或校際特色課程共享、線上課程修習、學習社區建設,探索區域、學區、集團等形式的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提高教學資源使用效率。
(五)加強教育命運共同體研究。進一步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理念轉變,通過各種方式提供示范案例和專業咨詢,體現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包容互惠特色;基于學生成長需求,綜合考慮學生個體、家庭環境、教師專長以及社會資源等各方面影響因素,共同開展和學生學習緊密結合的貫通性育人活動。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教育 線上 教師 關系